2020年再生資源可回收量將達3億噸
再生資源行業的發展,已然成為范圍內破解資源短缺矛盾、實現資源可持續循環利用、參與世界資源大循環的重要途徑與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舉措。再生資源行業,也已被我國列為戰略性新興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備受關注。
統計數據顯示,現階段,中國再生資源行業共有回收網點20萬個,回收利用加工企業1萬多家,從業人員逾1500萬人。自“十二五”再生資源行業規劃實施以來,在國家有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再生資源產業園區、“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都獲得了長足發展,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整體規模持續擴大。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13年,包括廢紙在內的8大類別的主要再生資源回收總量約為1.6億噸,回收總值為4817.1億元。2014年,新加入廢玻璃、廢電池統計的共計10大類別的再生資源回收總量約為2.45億噸,同比增長4%,回收總值為6446.9億元。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副秘書長張艷會在中日韓循環經濟論壇上說,根據測算,2015年,中國國內不包括廢紙的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輪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報廢船舶等7類再生資源回收量約為1.8億噸,預計2020年國內7類再生資源的可回收量將達到3億噸,比現在的規模翻一番。
“互聯網+”介入,提升再生資源利用效益
“提升再生資源利用效益是當前中國循環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互聯網的介入是一條重要途徑。”清華大學中國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介紹稱,美國再生資源年回收利用量約1.25億噸,規模與中國基本相同,但單位再生資源產值是中國的4倍。
今年兩會上,國務院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要大力推進“互聯網+”。自從“互聯網+”被寫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宏觀建設方案之后,傳統行業千帆競發,紛紛試水這一被時代開發出的藍海。在全國兩會結束后不久,李總理做出了明確部署,“環保涉及民生熱點,要在環保領域大力推進‘互聯網+’。”
“十三五”是再生資源行業實現行業轉型發展和整體提升的關鍵時期,要將再生資源行業打造成為國家、高值資源的重要供應區,就必須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為目標,在“互聯網+環境保護”甚囂塵上的當下,借力互聯網來提升再生資源利用效益不失為打造循環經濟的好方法。
資本入主再生資源行業加劇
再生資源行業百廢待興,資金短板、各自為營的大中型企業們在被個體散戶和非法經營的商戶的利益分割中遍體鱗傷,亟待抓住互聯網+帶來的生命之水,盤活資本源流,走上轉型的快速發展之路。而再生資源行業相關的企業也紛紛看好互聯網+在再生資源行業潛在的市場,紛紛投資互聯網項目。
今年7月,對于再生資源行業來說,是“互聯網+回收”的引爆之月,諸多行業大咖積極拓展合作業務,企圖在資本的狂熱入流中分一杯羹:國內基于移動互聯技術、提供標準化到門服務的再生資源回收商、運營商,國內智能固廢回收整體方案提供商和運營商,國內大的數碼產品回收平臺……凡此種種,枚不勝舉。
借力互聯網+,是機遇也有挑戰
資本借助互聯網入局再生資源業務,對行業而言未嘗不是不是一件好事。這一趨勢為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創新提供了資金保障,在合作雙方互惠互利的同時,在技術層面改變了傳統回收方式,促進了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快速轉型。不僅如此,資本的引入更會促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建立,因為它解決了企業的資金困境,拓寬了城市居民垃圾處理的通道,從而加速了傳統散戶的淘汰,逐步實現垃圾回收的專業化、便捷化、規模化。
在資本加劇引流再生資源行業的同時,業內專家也表示了一些擔憂:目前,沒有形成且難以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故而諸家投資者和創新模式的開創者避免不了優勝劣汰的行業競爭法則。
與此同時,我國互聯網+回收行業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相差很遠,甚至是剛剛起步,雖然不少企業積極加強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交流,但在我國的實踐中,技術層面的問題仍然有很多需要解決,這很可能成為制約這一行業發展的瓶頸。
資本借助互聯網入局再生資源行業,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如何才能既順應時代潮流,加速傳統行業的轉型,又能不斷開拓市場,提高技術水平、資金利用水平,不被互聯網時代的潮流所淘汰,是處于行業不斷發展中的企業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材料來源:中國環境報、易再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