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全國低碳日6月15日拉開帷幕,針對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城市病,此次全國低碳題主題確定為“低碳城市:宜居可持續”。面對碳排放總量大、增速快的現狀,被寄予厚望的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何時能夠建立?
盡管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城市意識到低碳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如何轉型,如何做到低碳發展,目前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路徑。今年5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提出,要推動建立全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碳排放權交易,簡單理解,就是污染者之間相互買賣碳排放權。作為碳排放權交易的試點城市,北京嘗到了碳排放交易的甜頭。
通過碳交易,北京重點排放單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去年下降了近6%,等于減少了365萬噸碳排放。目前,在嘗試京津冀跨區域的碳排放交易合作,北京與河北承德試點,承德主要的6家水泥企業已經納入了北京市的碳排放交易系統。
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司長蘇偉指出,業內普遍期待著在這個基礎上能夠抓緊開展相關工作,特別是把相關的基礎數據,平臺建設、機制規則,進一步完善,爭取在明年年底,或17年初,開始試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七雄登場
碳排放權交易是“排污權交易”下屬的一個分類,簡單理解,排污權交易即污染者之間相互買賣污染權。美國國家環保局首先將此種交易運用于大氣、河流污染的管理。此后,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等相繼實施。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要求,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為落實“十二五”(2011—2015年)規劃關于逐步建立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要求,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2014年12月,國家發改委頒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具體解釋和規定了配額管理、排放交易、核查與配額清繳、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幾個部分。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規劃,中國將在2016年啟動碳排放權交易的全國統一市場,預期2019年以后,碳交易市場將承擔溫室氣體減排核心的作用。
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國內政策和履約處處長蔣兆理介紹,全國碳市場建設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其中,2014年至2016年為前期準備階段。這一階段是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檢驗標準,使所有工作均按照施工圖推進。2016年至2019年是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正式啟動階段,這一階段將全面啟動涉及所有碳市場要素的工作,檢驗碳市場這個“機器”的運轉情況,但不會讓“機器”達到大運行速度。2019年以后,將啟動碳市場的“高速運轉模式”,使碳市場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的核心的作用。
“未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的核心作用。”國家發改委表示,預計到2020年,中國每年碳排放許可的期貨市場價值,將達到600億—4000億元,現貨市場將達到10億—80億元。
交易持續活躍
根據北京環境交易所公布的數據,2015年6月5日,北京市碳排放配額線上成交量49442噸,成交額229.35萬元,成交均價46.39元/噸;協議轉讓成交量6萬噸,累計成交量430.04萬噸,成交額突破2億元。
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場近幾月也持續活躍。根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公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5月8日,上海碳市場配額成交總量已實現311.54萬噸,成交金額1.08億元,其中,僅2015年內實現的成交量已超過100萬噸。2014年配額的交易量達到157.89萬噸,已超過2013年配額成為上海碳市場成交為活躍的交易品種。6月1日,上海市碳交易試點2014年度配額清繳工作正式啟動,兩成試點企業首日即完成履約清繳,清繳量超過47%。根據《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試行辦法》有關規定,上海市碳交易試點企業應于6月1日至30日期間,依據經審定的年度碳排放量,通過登記系統足額提交配額,履行清繳義務。
CCER交易方面近期也比較活躍。2015年5月28日,上海電力吳涇熱電廠通過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交易平臺完成了10萬噸可在上海碳交易試點履約用的CCER協議轉讓。吳涇熱電廠成為在上海碳市場中購買可用于上海履約用途CCER的控排企業。截至5月28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CCER累計交易量110.39萬噸。
來自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的公開消息稱,2015年6月4日,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通過定價轉讓系統完成湖北首單CCER在線交易。本次交易的賣方為中國風電集團有限公司,買方為一家專業碳資產管理公司。本次交易標志著湖北碳市場CCER在線交易正式啟動,預計后續將迎來湖北CCER密集交易期。
交易試點成效顯著
2016年將是全國碳交易市場開元之年,2015年則是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準備的關鍵之年。國家發展改革應對氣候變化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啟動以來,各試點省市開展大量基礎工作,切實加強對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了由發展改革委統籌協調、多部門聯合參與、相關研究機構配合支持的協同工作機制,各項試點工作扎實推進,在較短時間內探索建立了交易制度體系。
從2011年11月起,國家發展改革委即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等7個省市正式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隨著7個試點省市全部相繼啟動交易,共納入排放企業和單位1900多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額總量合計約12億噸。2014年7月,5個先期啟動交易的試點省市順利完成2013年度碳排放配額清繳工作,96%以上的控排企業都能足額清繳配額,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運行總體平穩。
同時,試點省市通過實施碳排放權交易,激勵企業有效控制自身碳排放,使市場在碳排放資源配置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有效促進了試點省市完成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
據了解,目前7個省市的碳交易試點運行情況總體平穩。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以7個試點為核心,以點帶面,向周邊輻射,盡快推動形成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
相關負責人指出,實施碳排放權交易必須立法先行。2014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今年將繼續與國務院法制辦銜接,爭取盡早出臺國務院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同時啟動研究制定相關配套細則。
該人士進而介紹說,抓好碳排放權交易頂層設計,確定合理的交易總量和配額分配方案,是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順利運行的關鍵,也是難點所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組織研究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覆蓋范圍、交易主體、溫室氣體種類,合理確定排放總量和統一的碳排放配額分配具體方法,盡可能做到公平、可行。
(本文資料來源:人中國廣播網、人民網、中國改革報、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