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境保護近期組織各地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部門加大對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管理情況的監督檢查,發現一批數據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6月12日,環保部向社會通報七起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案例,對七家造假案例涉及的企業點名通報并作出相應的懲處措施。 【環保部通報7家數據造假企業】
這些被曝光的企業通過肆意修改在線監控數據,稀釋排放污染物,人為干擾采樣裝置等方式,偽造“達標”的假象。環境監測數據的造假的方法可謂層出不窮,除了企業自身的原因之外,監管部門同樣難辭其咎。
企業膽敢肆意造假,追根究底,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排污信息不透明,污染企業監測的數據只傳到環保部門的內網里,公眾無法得知;另一方面,公眾缺乏獨立的檢測意識,喪失了監督政府和企業誠實排放的能力;核心的原因,還是因為造假企業沒有得到該有的懲罰。從三方面對癥下藥,才能堵住環境數據造假的口。【排污信息透明度亟待提升】
此次環保部對七起典型的污染監測數據造假責任人進行行拘處罰,不僅是按章行事彰顯有錯必懲的執法力度,另外一層,恐怕也是對更多污染企業敲響警鐘。
因此有必要引入頂格處罰機制,讓污染企業不敢在造假這條“近道”上走太遠。原因很簡單,對于污染來說,被刻意掩蓋的犯錯,其目標肯定是壞的結果。鑒于此,環保部門除了加大抽查力度,讓環保造假者無所遁形,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加大懲處力度,讓企業對污染監測數據有敬畏之心。 【引入頂格處罰機制,杜絕環保數據造假】
全國范圍內,在環境監測數據管理方面,山東省無疑是排頭兵,從源頭上堵住了設備造假漏洞,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
山東省近年來緊緊圍繞監控數據質量這條主線,始終堅持“以管促建、以管促用”的原則,不斷探索提升污染源在線監控管理水平。具體措施如下:明確職責,分級共管;建立嚴厲的懲處制度;環保公安聯勤聯動;以“技術創新”反制“技術造假”,還主動加嚴在線監控設備入網驗收標準,在國家有關技術規范的基礎上,出臺了在線監控設備動態管控技術要求,提高了監測設備準入門檻,全面清理具有造假功能缺陷的監控設備。 【山東從源頭堵住造假漏洞】
藍天白云假不得,碧水青山也假不得,環境監測數據更是不容造假!在為環保部通報懲處造假案例點贊的同時,我們迫切地希望看到,更健全更嚴格的措施出臺,喊停造假風波,讓警鐘長鳴!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