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屬瀾滄江水系,流域面積2565平方公里,湖容量29.59億立方米,流域轄大理、洱源兩縣(市)16個鄉鎮,流域總人口83.74萬人。“美麗洱海,幸福大理;保護母親湖,從你我做起。”這樣的標識牌在洱海畔的環海路上隨處可見。蒼山疊翠,洱海清澈。2014年,洱海水質有7個月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其余5個月為Ⅲ類標準。
這樣的美景來之不易。洱海曾因種植養殖業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等導致兩次嚴重的藍藻危機,局部水質一度下降到Ⅴ類。為拯救母親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有益做法,逐步恢復洱海水質,全力留住“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
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既要管理,也要維護
洱海過去分屬大理、洱源兩市縣,為理順管理體制,整個洱海歸由大理市統一負責管理。同時,大理州政府與大理市、洱源縣和州級9個有關部門簽訂責任書,從州到村莊,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將任務、目標層層分解、層層簽訂責任書,責任單位領導干部要繳納洱海保護治理個人風險抵押金,實行“一票否決制”,進行嚴格考核獎懲問責。
大理州政府制定了《洱海流域污水、垃圾和畜禽糞便收集處理監管及獎補辦法(試行)》,對環保設施運行費用實行定補,相關費用按州30%、市70%和州40%、縣60%納入本級年度財政預算。每年由縣市申報并經相關部門核定后,由州財政按比例預下達70%的定補資金,以切實保護設施的正常運行,提高污染物的收集率、處理率、達標排放率。目前,洱海流域共聘請河道管理員(環保協管員)、灘地協管員及洱海水面保潔員422名,農村垃圾收集員944名,基本做到村組垃圾收集進垃圾中轉站,再從中轉站到垃圾處理場集中處理,州財政為此每年補助經費約250萬元。
為加強財政資金績效管理,大理州先后制定了多項辦法,將資金爭取、項目推進、環保設施運行、治理目標等納入責任考核,明確考核評分標準和相關驗收辦法。近年來,累計列入績效評價資金13.6億元,占總投入資金的85%。
2013年以來,隨著洱海湖濱帶生態恢復工程的實施,洱海植被、漁業資源等逐步恢復,生態系統凈化功能得到加強。據監測,局部湖灣水質明顯比往年同期提高一個等級,洱海生態系統開始轉向良性發展,環湖濕地凈化水質作用明顯。
2015年,大理州財政繼續安排2億元資金支持洱海生態環境保護。同時,積極探索推進洱海環湖截污PPP項目,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實現洱海保護政府與社會共管共治、互利雙贏。
找準支點撬動全局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洱海流域人口不斷增長,造紙、化肥等企業開始興盛,網箱養魚和機動船迅猛發展,使洱海水污染日益嚴重。1996年和2003年,洱海兩次大面積暴發藍藻,水環境與生態功能遭受巨大威脅。特別是2003年7月—9月洱海水質急劇惡化,透明度不足1米,降至歷史低,局部區域水質下降到了地表水Ⅳ類標準。
這段曾讓洱海蒙羞的歷史,令大理人民刻骨銘心、扼腕痛惜。
大理州洱海流域保護局局長段彪說,面對嚴重的水污染,大理州果斷出擊,在缺乏治理經驗的情況下,摸著石頭過河。總體上說,截至目前,洱海經歷了一個由貧營養湖泊到中營養湖泊再到富營養湖泊的演化過程,洱海保護也經歷了“一湖之治”、“流域之治”和“生態之治”3個重要階段。
近年來,特別是2012年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綜合防治領導小組會議暨洱海保護工作會議以來,大理州把洱海保護治理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國家和云南省的支持下,科學規劃、綜合治理,明確責任、常抓不懈,全民參與、立法保護,先后實施了“雙取消”(取消網箱養魚、取消機動漁船)、“三退三還”(退塘還湖、退耕還林、退房還濕地)、“三禁”(禁磷、禁白、禁牧)、“六大工程”(環洱海生態恢復建設工程、污水處理及截污工程、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入湖河道和村落垃圾處理綜合整治工程、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流域環境管理工程)、“百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洱源生態文明試點縣建設等一系列舉措,洱海保護治理取得了顯著成績。
據了解,洱海流域轄大理、洱源兩縣(市)16個鄉鎮、167個行政村,流域總人口83.74萬人。在推進洱海保護治理進程中,農村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一直是控源減污中大的難點。
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大理州以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治理畜禽養殖污染、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管理等重點項目為支撐,撬動洱海全流域農村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全局。
當前,大理市正在探索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新模式,采用測土配方平衡施肥、增施有機肥、綠色植保防控等技術,力爭使6萬畝綠色食品基地建設區域內氮肥、磷肥、農藥使用量減少15%以上,有效減少農田富余氮、磷流入洱海。
全力提升入海河流水質
“洱源凈、洱海清、大理興”的理念,正在洱源縣廣大干部群眾的心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如今,一場“治水戰役”正在有序推進。
——抓河道治理,25條入湖河流的整治責任,落實到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村莊、每一條溝渠;全面打撈河道垃圾漂浮物,讓河流及兩側50米范圍內無垃圾、無糞堆、無廁所、無擁堵;開展河道大排查,減少河道沿岸污染物排放總量;開展雨季前水環境綜合治理。
——抓垃圾收集清運。洱海流域6鎮(鄉)環境衛生垃圾清運綜合大整治,做到“日產日清、常態保潔”;完善“政府補助、農戶繳費、袋裝收集、定時清運”的農村垃圾清運模式,促進垃圾清運運行;加快牛街上站等4座垃圾中轉站建設,確保6月底全縣6座垃圾中轉站全面正常運行。
——抓污水收集處理。加快2014年度18個村落污水收集處理工程掃尾,啟動2015年度村落污水處理系統工程建設。加強對已建成的縣城污水處理廠、5個集鎮污水處理廠和17個村落污水處理收集系統運行狀況、處理效果的監管和巡查;建立水資源聯合調度機制,確保境內河流充分進入已建成濕地、原有水庫等天然濕地系統。
——抓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依托順豐有機肥廠建成的生產線,制定完善收集補助措施和標準、考核管理辦法。加強10座太陽能中溫沼氣站的運行維護,加快右所、鳳羽畜禽糞便收集站點建設。
——抓“泡田水”漫灌處理。洱海流域6鎮(鄉)積極引導群眾改變傳統的生產耕作方式,科學調控農業灌溉用水;各鎮(鄉)根據工作需要聘請水管員,杜絕“泡田水”直接排入河道。
——抓環境執法。縣環保執法治安大隊和6鎮(鄉)執法中隊加大了巡查檢查力度,特別是對重點企業、重點區域以及群眾反映強烈的亂排污水、亂倒垃圾等行為。
(本文資料來源:人民日報、中國財經報、中國環境報、云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