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項目撬開近2萬億市場 資本深度介入環保領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谷樹忠認為,在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大背景下,PPP這種公私合營的模式符合環境服務于商業同時具備公益性的特點,非常適合環境服務和環境治理領域的應用,目前在水處理領域已經有多年實踐經驗,隨著政策和技術的完善,將應用于土壤、大氣等多個環保領域。
“當前,中國環境壓力很大,對環境治理的熱切期盼到了一個歷史高度,所以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把投資空間轉換成項目需要時間過程,轉化成健康有序發展的PPP實踐也是有距離的。對于政企合作來說,雙方擔心的大問題便是政府和社會資本能否履信。在這一點上,PPP的立法正朝積極方向推進,原來遇到不確定性因素只能從法律邏輯來判斷,未來將逐漸走向更加規范的軌道。”中國PPP研究院專家靳林明表示。
這次國家發改委推出的PPP項目,有較強的吸引力。關鍵要看項目所在地的政府如何與社會資本交流與溝通,如何為社會資本提供服務。特別是政府提供固定回報或購買服務的項目,才能找到雙方的利益切合點,是非常重要的。畢竟,在未來的這段時間里,不可預見的因素很多,這無疑也給地方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增加許多難度,帶來更多風險。畢竟,資本是逐利的,沒有足夠的利益回報,是不可能接受PPP合作模式的。
基本的觀點是,政府應當在不違背原則、不脫離實際、不暗箱操作的情況下,做出更多讓步,讓社會資本得到更多利益。政府不僅要向社會資本伸出橄欖枝,還要讓社會資本能夠看到獲利的希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雙贏”。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公共財政與投資咨詢部副主任逯元堂表示,我們的經濟形勢正處于新常態,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我們希望把環保產業能夠打造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對環保產業的認識和定位也將會進一步提高。
他認為,未來隨著“水十條”、“氣十條”、“土十條”的發布實施,環保產業中的重點領域將會集中在水、氣、土方面。而對于市場空間而言,《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總的投資需求大約是1.7萬億元,根據模型測算,帶動的GDP大約是1.9萬億元的水平,大氣環保產業的發展機遇很大;《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整個投資需求測算大概是4萬億~5萬億元,拉動環保產業產值1.9萬億元,其中直接拉動1.4萬億元,其中環保服務業占30%左右。此外,未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發布也將拉動土壤相關產業的發展。逯元堂預計未來三大行動計劃總的投資需求應該超過8萬億元,整個環保產業的發展應該有2萬億~3萬億元的空間。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蘇明指出,稅收政策下一步在PPP和吸引民間資本方面也可有所作為。“除了減免稅等直接的優惠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間接優惠的手段,比如投資抵免、加計扣除、加速折舊、減計收入等,為綠色PPP要創造一個好的環境。”
財政體制也需要改革,蘇明認為這是綠色PPP發展過程當中一個基礎條件,中央和地方都要明晰責任,保證環境方面市場化的穩定。“財政說話要算數,我們每年做的項目,財政付費多少,建設用多少錢,一定要列入預算,并通過《預算法》進行約束。”此外,蘇明還指出,財政不能做擔保,但是財政要支持擔保事業的發展,為中小企業進行融資,創造一個好的條件。
新成長階段:PPP模式下,資本深度介入、跨越式成長。關注民營的+預期差較大的國有平臺。新成長模式下,與資本的結合能力、管理層品質、項目執行能力等成為為關鍵的因素,看好與資本良好結合、管理層優異、戰略布局清晰的公司,如高能環境、桑德環境、碧水源、瀚藍環境等,建議關注預期差較大的地方國有平臺,如中原環保、江南水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