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地位決定保護為先
被譽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清冽甘甜的源頭凈水,潤澤了半個中國,為全人類提供了不可估量的生態服務價值……
有多重要?在青海自然博物館,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郭天明指著縮小的三江源源頭地圖介紹說,這里地貌一旦退化,下游10多億人口的生產生活都將改變。面積達39.5萬平方公里的三江源保護區,超過青海省72萬平方公里土地的一半,這里提供了瀾滄江總水量15%、長江總水量25%、黃河總水量49%的水源。
三江源一期保護工程實施8年,在沒有任何可借鑒經驗和標準的情形下,執著求索、辛勤耕耘,青海自覺肩負起保護生態這一重大歷史責任,以自然美、生態美、發展美的秀美畫卷,為大美青海、美麗中國熔鑄了堅實的路基。目前,三江源二期工程已全面啟動。
2014年3月,《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正式印發實施,這是青海省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同年11月,《青海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獲國家發改委等6部委批復。由此,青海正式列入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主體功能區、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生態補償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等改革全面展開,在全國建立草原、公益林生態保護補獎績效考核管理機制。
2015年初,青海省兩會把生態保護寫在改革和發展的旗幟上,讓生態保護優先成為治省方略。正在編制的“十三五”規劃,進一步強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三江源地區不考核GDP,把資源消耗等生態文明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并加大權重。
青海還將推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責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問責制和終身追究制。
生態退化“初步遏制,局部好轉”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是氣候變化的啟動區,是我國極其重要的生態屏障,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無可替代的戰略地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青海要堅定地把堅持生態保護作為面向未來的戰略抉擇。”青海省省委書記駱惠寧曾如是說道。
眾所周知,三江源地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三條江河每年向下游供水400億立方米左右,被譽為中華水塔。20世紀中期以來,由于受到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發生大面積持續退化,致使流域水土流失日趨嚴重,源頭產水量減少,野生動物棲息地生境質量和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
2005年,國務院批準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一期工程于2005年-2013年實施,總投資75億元。為有效監測工程區生態環境變化,全面科學地評估生態工程的生態成效,青海省多部門共同組成了三江源生態監測工作組,并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為技術主持單位,對一期工程生態成效開展了綜合評估。
經過連續9年的科學監測,青海省已基本完成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生態成效綜合評估工作。評估結論表明,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狀況好轉,但生態建設任務的長期性、艱巨性依然存在。
近日公布的《青海三江源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一期)生態成效評估報告》顯示,三江源區域生態環境總體表現出“初步遏制,局部好轉”的態勢,但仍遠未達到理想狀態。專家認為,二期工程應著眼建立長效機制。
《三江源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一期)生態成效評估報告》由中國科學院和青海省有關部門共同完成。報告顯示,在工程實施后,三江源絕大部分河流斷面水質達到一類和二類,草地面積凈增加123.70平方公里,水體與濕地面積凈增加279.85平方公里,荒漠生態系統面積凈減少492.61平方公里,草地載畜超載量由129%降低到46%,植被覆蓋度提高的地區占全區總面積的79.18%。總體上,三江源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初步得到遏制。
整體恢復仍尚需時日
報告同時指出,一期工程的實施僅是起步,具有局部性、初步性的特點,荒漠化減少的面積未能抵消30年來增加的面積,水體增加的面積未能抵消30年來減少的面積,草場載畜仍然超載,水土流失量略有增加。三江源生態狀況雖然趨好,但尚未達到上世紀70年代的水平,生態保護與建設任務的長期性與艱巨性凸顯。一期工程取得的主要生態成效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荒漠化趨勢有逆轉】一期工程實施以來,三江源區草地生態系統、水體與濕地生態系統面積增加,荒漠生態系統面積有所減少,荒漠生態系統逐步向草地生態系統轉變,工程前30年荒漠面積擴大的趨勢發生初步逆轉。
【草畜矛盾有所減輕】三江源區草地植被多年平均覆蓋度明顯提高,工程實施后,2005-2012年各類草地的平均覆蓋度增加了5.6%,草地產草量整體上提高了30.31%。草畜矛盾有所緩解,為退化草地的進一步恢復奠定了基礎。
【水源涵養功能提高】絕大部分斷面水質為I類和II類,個別斷面水質的個別指標為III類。說明工程實施后江河源區水資源總量增加,水質保持優良,為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水資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植被恢復功能提高】一期工程實施后因植被蓋度增加使得生態系統土壤保持能力有所增強。工程期內,2005-2012年三江源區土壤保持量為7.23億噸/年,比工程實施前,1998-2004年的5.46億噸/年,增加了1.77億噸/年,增幅為32.5%。
【生態建設成就顯著】一期工程實施前的30年中,各保護區生態狀況持續轉差,而工程實施后18個保護區中有17個保護區的生態狀況好轉,并好于保護區外,尤其是星星海、扎陵-鄂陵湖、江西和通天河等保護區生態狀況明顯好轉。
為完善生態監測預警預報體系,實現對二期工程的有效監測評估,我省各部門和中國科學院將在已有監測評估工作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科技合作,對三江源生態規劃長遠目標的實現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撐。
?。ū疚馁Y料來源:中國經濟網、西海都市報、青海日報、新華網、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