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條”是環境領域的又一重要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自2013年9月份大氣污染行動防治行動計劃出臺后,“水十條”于今年4月份出臺,其間間隔約一年半。劉志全表示,預計“土十條”快今年下半年出臺,2016年出臺的可能性更大,因為今年4月份剛剛出臺了水十條,國家在環境領域一年出臺兩個重量級行動計劃的可能性比較小。 【土壤治污計劃已報國務院】
此前,環保部通過運用通行的模型,對“水十條”的影響做了預測評估,預計可拉動GDP增長約5.7萬億元。雖然“土十條”暫未出臺,但業內早已預計其拉動的投資金額會更大。
對此,環境保護部生態司司長莊國泰表示:“土壤修復市場一旦打開,其規模將遠遠大于大氣和水污染的治理。”業內保守預測,目前全國工業污染土壤修復所需費用約為3000億元,2014—2020年國內土壤修復的總的市場規模將超6000億元。 【萬億修復市場銳不可當】
事實上,我國需要修復的土地規模巨大,土壤修復市場前景可期。《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我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來自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土壤污染修復產業產值,尚不及環保產業總產值的1%。而在發達國家,這一比重達30%以上。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2013年全國土壤修復領域企業由200多家增至500多家,產值達140億元。預計2015年我國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將達400億元。未來4到5年,將是土壤修復產業快速發展的黃金期。 【“土十條”投資規模或超水十條】
面對可能帶來的萬億投資機會,由于目前我國土壤修復的技術、商業模式、市場化程度都不成熟,和“水十條”一樣,“土十條”如何真正落地也備受業內關注。
參與“土十條”起草的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稱,“土十條”是2013年下半年開始啟動制定的,它將制定從目前到2020年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吳曉青還透露,為配套《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土十條”,環保部考慮到土壤環境問題復雜多樣、法律制度不全、環境科研基礎薄弱等現實情況,在借鑒國外做法基礎上,結合全國土壤污染調查等工作成果,目前已重新修訂《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土十條”邁出實質性步伐】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修改后,會將原標準規定的鎘(Cd)限值由0.3mg/kg和0.6mg/kg兩檔細化為0.3mg/kg、0.4mg/kg、0.5mg/kg和0.6mg/kg四檔,鉛、六六六、滴滴涕三項污染物限值將被收嚴,同時還將增加對總錳、總鈷等10項污染物選測項目,更新了監測規范。
可見,有了制度保障與行業標準,醞釀已久的“土十條”必將大有可為。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