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5年,“PPP”熱度。不僅相關部委的文件密集出臺,各地有關PPP的講座、論壇也層出不窮,近日,財政部、環保部又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水污染防治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實施意見》,對水污染防治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操作流程做出明確規范。業內預測,這將推動金融對污染治理和實體經濟綠色產業的支持。 【綠色產業對資本具有強大吸引力】
PPP借助政府之力在國內形成強大的聲勢,但與政府的熱切相比,資本市場的回應卻冷了很多。在4月25日開幕的南京創洽會上,37個總投資240億元的PPP合作項目被集中發布,但從政府拋出繡球至今,有合作意向的洽談者不到兩成。 【PPP接繡球者興致不高】
南京PPP項目遭遇資本市場的“冷遇”并非孤例,事實上,自2014年強勢進入公眾視野以來,PPP“叫好不叫座”成了環保圈公開的尷尬。國內某一采用PPP模式的污水處理項目,自1998年立項以來,到2012年年底才動工,至今仍未能投入使用。項目的負責人感慨道:“歷時17年,PPP項目可能遭遇的難題,我們都撞上了。”【PPP企業摸爬滾打近20年掙錢仍不易】
在PPP領域摸爬滾打一二十年,眾多企業道出了尷尬“掙錢不容易!”“PPP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長期的合作機制,其中私營部門有經營收益要求和要求,公共部門應轉換觀念幫助私營部門滿足其合理的經濟訴求,真正實現長期共贏。”國內某環境集團負責人表示。
4月16日,萬眾矚目的“水十條”正式印發,業內預測,完成“水十條”目標需投入資金約4—5萬億元,社會資本成為了很關鍵的寄托對象,PPP或將成為企業參與治水的主流渠道之一。PPP是近年來被寄予厚望的新模式,要攻克其在現階段的“遇冷”及相關企業的處境難問題,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公共財政與投資咨詢部副主任逯元堂認為,需要政府和企業都擺正心態才能將PPP項目做好。【在“水十條”與PPP中看上市公司的機遇與風險】
事物發展的道路總是迂回曲折的,PPP模式當下在環保領域遭遇的種種困境亦符合這條定律;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PPP亦然。在積累和總結其在中國的實踐基礎上,我們有理由相信,PPP,會成為環保領域一場美麗的意外。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