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2年提出“南水北調”,到全線通水,丹江水進京之路走了62年。在近日召開的“北京南水北調江水進京準備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市南水北調辦相關負責人已確定明日北京市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今后北京將優先使用“南水”,逐步實現市內平原區80%—90%的覆蓋率,即除延慶縣外各區縣都能接觸到“南水”。基于此,北京的人均水資源量將從此前的100立方米/年,提升到150立方米/年,且使用“南水”居民的水價仍將與全市水價保持一致。
“南水”入京為首都“解渴”
12月27日上午,隨著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末端北京團城湖明渠的閘門打開,清亮的江水傾瀉而出,涌向頤和園團城湖。歷經15天、1276公里北上跋涉,丹江水終于抵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終端北京。
對于人均水量只有1/80的北京而言,終于盼來了解渴的南水。據了解,當日通水活動在團城湖明渠廣場舉辦,現場沒有氣球、禮炮或是橫幅,僅有兩塊大屏幕滾動播放著工程的進展和成就。在特別設置的品水區內,提供了用南水北調水源區的原水泡制而成的熱茶。不少參與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單位代表都迫不及待地端起杯子,邊喝邊感嘆“真甜”!
據北京市南水北調辦主任孫國升介紹,江水進京后,一期工程年均將為北京送水10.5億方,來水占城市生活、工業新水比例將達50%以上。這意味著,北京未來一年將增加500多個昆明湖的水量;全市人均水資源量可增加50多方,若以10升桶裝水計算,人均可增加5000桶水。
目前,北京和位于河南和湖北的水源地,正在開展許多對口支援的項目。此外,據北京市支援合作辦公室調研員楊兆科透露,2014年至2020年間,北京每年將支援湖北、河南兩省各2.5億元人民幣,用以“保水質、惠民生、促轉型”。
保證與本地水“同水同價”
“南水”進京后,用上這股京外水居民的水價是否會“被調整”一直是眾多市民近年來關心的話題之一。自從2013年水價接棒天然氣成為又一個漲價的資源類產品后,不少專家就直言,南水北調成本如此之高,北京居民的水價可能會因為自來水中增加了“南水”的部分而提高。
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曾坦言,即使目前北京已實施階梯水價,但也只能基本覆蓋成本,其中還不包含調水成本。“北京實現南水北調后調水成本提高,除非政府補貼,水價調整或將難以避免。”傅濤曾認為。而此前河北省南水北調辦相關負責人在采訪中也沒有否認因引“南水”調整水價的可能,表示終價格是否調整、調整多少需要根據水廠的運行成本制定。
對此,北京市南水北調辦相關負責人明確指出,水價調整與北京使用“南水”并無必然關聯,北京居民不會因為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南水”而被單獨加價,北京市內仍將繼續實施境外水與本地水“同水同價”,即使水價調整也會按照價格調整程序進行,調整范圍將為整個北京市。
水質安全咋保障
“南水”抵達后質量會不會發生變化?黃水現象怎么解決?這是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受水區百姓普遍關心的問題。
目前,無論是水源區和受水區,都在采取嚴格措施加強水質保護,不計一切代價確保調水水質安全。
國家劃定丹江口水庫為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源區新建污水處理廠174座、每天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52萬噸,新建垃圾處理場98座、每天新增垃圾處理能力8500噸。這些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覆蓋了水源區所有縣級以上城市和重點鄉鎮,徹底改變了污水直排和垃圾亂倒亂堆的現象,對保護水質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水源區還關閉了1000多家污染企業,叫停和否決了新上項目300多個,從源頭上控制了污染物排放。
此外,丹江口庫區“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土地利用特征明顯,據不完全統計,僅庫周1公里范圍內就有29萬人口、36.7萬畝耕地,每年約有2.6萬噸農藥、化肥進入丹江口水庫,直接影響水質安全。為治理庫周面源污染、阻隔污染物進入水庫,庫周1至3公里范圍內建設了環庫生態屏障,從根本上解決了庫周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在1432公里的輸水過程中如何保障水質安全是另一個嚴峻的考驗。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于幼軍表示,南水北調中線在輸水過程中產生的水質污染風險主要來自3個方面:部分高于渠道運行水位的地下水如果被污染,可能滲入總干渠帶來的污染風險;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運輸途中,在穿越總干渠橋梁時可能突發交通事故帶來的污染風險;輸水沿線大氣污染物沉降帶來的污染風險。
據介紹,雖然中線輸水線路長,但是1196公里的明渠全部與周邊水系立交,不會與地表水發生水體交換,兩側地表水對總干渠水質不會造成污染。同時,沿線地區還嚴格控制新上建設項目,對現有排污企業加強環保監管;針對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在運輸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風險隱患,制定多層面的水質監測跟蹤方案。
同時,受水區已建立起一套嚴密的防護措施。為了確保有問題的調水“不進城、不進京、不進廠”,北京在北拒馬河暗涵渠首、大寧調壓池和團城湖調節池設置3道智能化水閘,一旦水質有問題,水閘就會自動關閉。
對于南方水進京后可能出現的“黃水現象”,北京南水北調辦副主任何鳳慈認為,“黃水現象”是來水與北京原有地下管道發生化學反應的結果,一般7天至10天就會消失。“為防止發生‘黃水現象’,北京加大了對地下管網的改造力度,管網設施不僅要適應北京自有水,還要適應來水。”何鳳慈說。事實上,“水黃”形成主要由于水中含有較高的鐵離子,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此外,從漢江沿線到丹江沿線、從丹江口水庫到北京團城湖干渠沿線,都已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人工監測與智能化監測相結合的監測網絡,南水北調中線調水水質穩定達標將有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