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利好來襲
繼“大氣十條”后,我國又一項重大污染防治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的出臺也進入。
近期,環保板塊已進入政策密集釋放期。
11月2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11月26日,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11月28日,國家調整成品油等部分產品消費稅并將新增收入用于增加治理環境污染、應對氣候變化的財政資金;加上“水十條”即將出臺、2015年1月1日新環保法即將正式實施、2015年環境稅可能落地等因素,環保行業面臨的政策環境可謂“甜蜜蜜”。
不難發現,近十年來,環保產業內“三廢”治理投資仍占主要部分,尤其是工業領域的“三廢”治理投資額占比達90%,其中又以廢水、廢氣為主,廢氣占比74%,廢水占比14%。高額的投資規模,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分析人士表示,在滬指此前逼空行情中,環保板塊相對滯漲,但隨著前期漲幅過大板塊回調壓力逐步增大,具有業績和產業政策扶持的滯漲板塊有望重新獲得資金的關注。
環保公司景氣度高企
2014年2月,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北京主持召開環保部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隨后,多位環保部相關負責人公開表示,環保部正在抓緊制定出臺“水十條”,工業污水處理和城鎮污水處理的提標改造將是重點內容。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大氣處副處長汪濤曾透露,本次“水十條”治理目標明確,將在2017年前消滅劣五類水,預計將帶動投資2萬億元。
“‘水十條’醞釀多年,出臺必須且十分迫切,今年底只剩幾天了,1月份出臺的可能性很大。”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水十條將包括水污染、水價格、水資源第三方驗證、政府監管等一攬子內容。首先,對企業排污的標準將更高更嚴,達不到要求將重罰乃至關停企業。同時,將提高工廠用水的價格,加收水資源稅的可能性很大。而這將增加化工以及高耗能(大都同時高耗水)行業的成本,促進水處理行業的發展,從而促進節約及清潔用水,減少污染,幫助消滅劣五類水。
而所謂劣五類水,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介紹道,即指對人類而言喪失任何功能的水,包括臭河涌、養殖場工廠等排放污水等。周永章分析,一類二類是水源地的水,能夠游泳的江河水是三類水,四類水可以澆澆花,而五類水就毫無用途。
業內專家介紹說,我國水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較早,在“十一五”時期就已展開,但整體水質狀況并沒有好轉。根據《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等水系的國控斷面中,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19.3%和9.0%。在4778個地下水監測點位中,較差和極差水質的監測點比例為59.6%。因此,業內普遍對“水十條”充滿預期,專家預計將帶來2萬億元的投資規模,高于此前“大氣十條”的1.7萬億元。
此外,旨在推進轉變治污模式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指導意見》也有望近期出爐。林伯強表示,該意見旨在支持幫助企業治理環境污染的第三方。有的企業自己沒有治污能力,那就請第三方幫助治理,而第三方治污時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目前我國第三方公司都很小,前期投入資金不足時很難從銀行貸款,甚至得不到企業的信任。為此,政府需要給予支持,比如為其提供信用擔保等。
對此,資深分析師表示,每年的第四季度都是環保行業政策密集釋放期。2014年年底即將出臺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指導意見》和“水十條”兩大重磅政策,以及即將正式實施的新環保法,都將給環保行業帶來重大發展機遇。
A股中不少上市公司都在相關產業鏈有所布局。以第三方環境治理模式為例,有分析認為這種模式有望成為未來工業企業環保的主流模式。國內環境服務企業中,對于采用BOT、PPP等模式運營工業治污設施的相關企業,比如國電清新、億利能源、桑德環境、碧水源、萬邦達等,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指導意見一旦實施,將對這類環境服務公司形成直接利好。
而“水十條”的出臺也將對水務處理公司帶來業績和估值的提升。以巴安水務為例,東興證券相關分析師指出,公司1-9月份已經簽訂了錦州市錦凌水庫供水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河北省滄州渤海新區海水淡化項目合作協議等多個項目訂單;存量項目中石家莊項目和東營等項目也穩步開展,預計年底均可以結算完畢。這些將共同支撐公司2014年的業績增長。
該分析師表示,從整體來看,環保產業內公司的安全邊際較高,配置價值也較為明顯。從行業基本面來看,3季報中渤海節能環保板塊中近80%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實現正增長,盈利增速超過30%的公司比例達到32%,未來仍有望保持較快增長。與此同時,環保板塊經過較長時間調整,目前估值趨于合理,而在本輪大盤藍籌板塊強勢拉漲過程中,環保板塊表現低迷,估值溢價相對大盤持續收窄,安全邊際進一步拓展,環保板塊配置價值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