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農膜田間撿拾難度大
甘肅是農業大省,也是曾長期被應用在農業增產增收中的農膜產量大省。然而,在農膜成為多地農業污染源之一的當下,廢舊農膜圍城也成了甘肅環境治理的“重頭戲”。
甘肅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27日在蘭州舉行。會上,聽取和審議關于檢查《甘肅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稱,甘肅2014年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有望達到75%以上,治理“白色污染”初顯成效,但廢舊農膜田間撿拾難度大。甘肅省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范志斌報告稱,《條例》實施以來,強化農膜生產、銷售、使用等多個環節的監管,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逐年提高。2012年全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為67%,2013年達到70.7%,今年有望達到75%以上。
多措并舉消解“白色污染”
據悉,近年來,甘肅各級政府分別采取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稅收返還等優惠政策,對從事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的企業進行扶持。今年4月1日,甘肅正式實施《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地方標準,從生產源頭上限制了不利于回收利用的超薄地膜進入農資市場,對促進甘肅旱作農業發展,推動地膜回收再利用,消滅農田“白色污染”具有積極意義。
同年8月,甘肅省建立涵蓋地膜撿拾、回收、資源化利用等環節的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網絡體系,建立鄉、村回收站點近2000個。而就在近日,仍有其關于發補貼消解農村“白色污染”消息傳出,為鼓勵農民回收地里的廢舊地膜,企業按每噸300元的價格收購外,還在甘肅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站的支持下,每噸再獎勵給農民200元。同時還根據農民拉運地膜的遠近,每噸再補助農民100至300元不等的交通補助。
我國是農業大國,隨著農業的發展,大量的廢舊農膜也應用而生。廢舊農膜回收利用事關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解決超薄地膜大量使用的難題成為當下環境整治的重要工作,更是農業大省所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
農膜污染的三大元兇
近日農業部在全國范圍內召開“百鄉萬戶調查”。經調查組分析認為,造成農膜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由于使用超薄農膜(厚度低于0.008mm),造成田間撿拾困難,還有一些地塊的農膜連續使用兩年,破碎嚴重,難以回收利用;二是當地雖然爭取到了部分專項資金,但因資金數額有限,僅用于補助部分廢舊農膜回收加工企業,對農民回收農膜沒有任何補助,加上農民認識不足,回收積極性普遍不高;三是由于回收加工企業數量少,回收覆蓋面積有限,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將收集的廢舊農膜任意丟棄在地頭田埂、溝渠河道、道路兩旁,或者進行焚燒,產生的煙霧不僅對大氣造成污染,殘留物更難風化降解,對土壤污染更為嚴重。
揪出原因,找尋破解方法。在相關分析中,三大元兇被無懸念地揪出,那么廢舊農膜又該如何科學有效處置?
廢舊農膜直接塑化加工方法
廢舊農膜回收再加工可生產多種民用壓塑制品。但廢舊農膜清洗后再進行加工,耗水費工,成本較高,下面介紹廢舊農膜不加清洗直接塑化加工方法:
晾曬抖土:回收的廢農膜表面附著的泥土水分占總量50%以上,經晾曬反復翻抖,使泥土水分減少到30%以下,并揀去廢農膜以外的雜物。
熱擠拉條:將經過曬選的廢農膜放入擠出機中,加熱塑化(180~220℃),從孔徑為0.5厘米的一組出口中強行擠出長條,并置于盛滿清水的水箱中冷卻硬化,即成再生料條。
破碎加色:用破碎機將料條打碎,即成塑料再生顆粒。因料條中含有20%~40%的泥土,在塑化擠出時部分聚乙烯分子被碳化,故再生塑料色澤灰黑,進行加工必須加色。一般壓制做桶、罐類加鈦紅或碳黑,制硬塑料管類加藍灰。
塑化分坯:將混合色料的顆粒料加入出糊機中,加熱揉合擠出糊狀大條,稱重分坯,送入模具中。
模壓成型:制作硬塑料管用出管機,制做盆、桶等,用壓力為300噸以上的油壓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