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青島市政府同意,市發改委近日印發《青島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規劃提出,全市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將確保年均增長15%以上,實現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2020年達到2000億元的目標。
根據該規劃,今后一個時期,青島的節能環保產業將重點突破關鍵技術,發展自主品牌,壯大,集聚產業基地,鞏固現有產業特色。為此,將重點培育一批節能環保產業和骨干企業,建設一批節能環保產業集群、節能環保服務業聚集區和節能環保產業特色基地,實施一批節能環保產業示范項目。
該規劃提出,下一步青島將大力發展節能產業、環保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和節能環保服務業。其中,節能產業將重點發展鍋爐(窯爐)和余熱余壓利用設備、電機及拖動設備、綠色建筑和節能交通技術、節能電器和照明等技術裝備和產品;環保產業將重點發展水污染防治、危險廢物與土壤污染治理、環境噪聲治理、環境監測儀器儀表和環保材料等技術、裝備和產品;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將重點推進工業再制造、廢舊輪胎等資源綜合利用、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廢舊汽車和家電電子產品綜合拆解利用、海水淡化等領域的技術拓展與應用開發;節能環保服務業將大力推進節能服務業、環保服務業和資源循環利用服務業的發展。
目前,青島的節能環保產業已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了包括技術研發、產品裝備制造、產業服務、市場營銷等環節的產業體系,特別是在節能家電、節能鍋爐成套設備、超寬非晶帶材、綠色輪胎、污水(海水)源熱泵、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海洋環保裝備等領域推進發展速度較快,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部分產品技術水平及市場占有率位居國內同行業前列。
從業人數超8萬人
同時,來自青島市發改委的消息稱,作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城市,青島全市從事節能環保產業企業數量達到400家,從業人數超過8萬人,2013年實現收入800億元。截至目前,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已超過98%。
在循環經濟領域,青島推進“3321”工程,即打造“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海水綜合利用產業基地、廢舊輪胎綜合利用產業基地3個循環經濟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嶗山區、黃島區、城陽區3個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城區,培育20個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園區、100個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單位,構建多層次、寬領域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如今,青島已先后獲批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國家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示范基地,威伯科汽車控制系統(中國)有限公司、青島聯合報廢汽車回收有限公司兩家企業入選全國再制造試點,青啤二廠、青島新天地靜脈產業園獲批國家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膠南經濟開發區成為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
在一批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重點項目的帶動下,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已超過98%;青島新天地靜脈產業園“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的建設穩步推進,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成效明顯,計劃到2015年全市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超過50%。
“憑借良好的循環經濟發展基礎,青島已成功舉辦兩屆中國循環經濟成果交易博覽會,并入選中日城市典型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項目試點城市,將借鑒國外城市廢棄物循環利用和安全處理先進經驗,建立中國特色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市發改委一位負責人表示。
算清環保賬才能算好經濟賬
而隨著環境約束力的日益加大、考核方向的科學調整,地方政府就不能不把“環保賬”納入“經濟賬”一起算。算清“環保賬”,才能算好“經濟賬”。而且“環保賬”要既算“產出賬”,也算“投入賬”、“消耗賬”、“回收賬”,真正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
近日,陜西榆林、延安兩市與中石油長慶油田的“環保糾紛”引人關注。兩市認定油田需繳納高額環保補償金,雙方甚至準備“對簿公堂”。面對昔日極力拉攏的央企“香餑餑”,如今地方算起了“環保賬”。
與長慶油田一樣,近年來,已有多家央企與生態脆弱的西部省份產生大大小小的“環保爭端”。在經濟發達的東部省份,一些企業也收到了當地政府的“逐客令”。甚至出現了“地方環保部門直接對央企開罰單”的現象。這些情況說明,在“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抉擇中,不少地方將天平傾向了后者。
地方態度的轉變,反映了“算賬方式”的變化。引一家大企業,上一個大項目,會帶來稅收、就業的增長,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的投資會輕松拉高GDP,地方政府自然樂見其成,甚至開出不少優惠條件,千方百計吸引大企業落戶。然而,隨著環境約束力的日益加大、考核方向的科學調整,地方政府就不能不把“環保賬”納入“經濟賬”一起算。僅就陜西榆林來說,相關研究顯示,在現有條件下,榆林每開采1噸煤,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失達66.1元,每開采1噸原油,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失達260元,成本收益率因此大打折扣。此次陜西榆林、延安兩市認定長慶油田需繳納的水土流失補償費及逾期罰款合計超過16億元,就是個例子。
算清“環保賬”,才能算好“經濟賬”,否則就會在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之間陷入兩難。比如,有的地方急于引進投資大、效益好的企業和項目,卻忽視了環境修復方面需要的巨額投入;又如,有的企業技術改造進程一拖再拖,在日益嚴格的環保監管和處罰下,品牌和資金雙重受損,反而得不償失。甚至一些節能環保產業本身的發展,也需要算好“環保賬”。再如,已經鋪開多年的“綠色照明”工程,在節電方面頗見成效,但1只廢棄節能燈中所含的汞可污染180噸水及周圍土壤,尚不成熟的節能燈回收體系隱藏著更大的污染風險,亟待完善。再如,新興的煤制氣項目將煤炭轉化為合成天然氣,能減少燃煤對空氣的污染,但這一過程需要消耗大量水,并會產生不小的碳排放,其環保的功效也就值得商榷了。
算清“環保賬”,才能算好“經濟賬”,正如所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住“綠水青山”,責任在企業也在政府。在企業層面,應嚴格落實環境政策,全面調整能源結構,加快建設治污設施,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自覺遏制以污染環境換取經濟效益的沖動。
國務院國資委和環境保護部日前就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央企業在這方面做出表率。在政府層面,也要樹立“綠色GDP”的目標,劃出環保“硬杠杠”,架起監管“高壓線”,綜合利用行政和市場的手段,倒逼行業企業踐行環保,把算“環保賬”的意識體現在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實現生態環境良好這一普惠的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