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水資源改革
臨近年末,醞釀已久的“水十條”已經進入頒布,而近期這樣的信號已經越發清晰,環境保護部11月14日召開的全國環保系統電視電話會議,再次透露備受矚目的“水十條”即將出臺。而圍繞“水十條”的準備工作也在持續展開。“水十條”是堪比“大氣十條”的重磅產業政策,將催化近萬億的水治理市場,這無疑對相關產業公司形成重大利好。
2014年2月,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北京主持召開環保部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送審稿)》,待進一步修改完善后報請國務院審議。隨后,多位環保部相關負責人公開表示,環保部正在抓緊制定出臺“水十條”。
環境保護部在11月14日召開全國環保系統電視電話會議,傳達在2014年APEC會議期間關于環境保護的重要講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騰格里沙漠污染問題處理情況的通報》,以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文件精神,安排部署近期環保部重點工作。電話會議認為,中央高層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舉措,環境保護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電話會議還透露出一點重要信息,就是備受矚目的“水十條”即將出臺。周生賢在電話會議上指出,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新要求、新部署、新舉措,要著力抓好五項重點工作。其中第三條就是要全面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認真做好即將實施的《水十條》的各項準備工作,明確責任分工、細化配套措施、突出重點整治、嚴格考核問責,推動水環境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
從新了解的情況看,“水十條”的重心在于“抓兩頭”,即污水處理和飲水安全。其中劣五類水及更差水體是“水十條”的重點方向,確保飲水安全則主要是針對飲用水水源地等水質較好水體,確保水質不下降、不退化。
在保護水源方面,環保部等已經出臺具體規劃,據媒體11月18日報道,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日前聯合印發《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0年)》,提出將對國內365個水質較好湖泊進行保護。而對于污水處理,其中包括工業廢水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污染等污染防治內容。
一波三折
九龍治水的混亂局面隨著“水十條”進入收官階段,終于有了殺手锏。
業內人士介紹,政策層面公開提及“水十條”是在1月9日舉行的2014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在分組討論中,吉林省環境保護廳廳長王國才稱,“水十條”正在制定之中。
隨后,在馬年春節過后國新辦舉行的場新聞發布會上,環保部副部長翟青正式向外界宣布,按照國務院的要求,環保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水十條”,待進一步修改完善后將報請國務院審議。3月28日,在第七屆中國環境產業大會上,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透露,“水十條”將于2014年上半年上報國務院。
編制“水十條”的背景是,水污染形勢已岌岌可危。數據顯示,全國水系水質一半污染,國控重點湖泊水質四成污染。以污染嚴重的海河流域為例,其主要支流泃河、潮白新河、北運河、大石河等全部都是劣V類水質,占比達到39.1%。
據報道,“水十條”早叫“水計劃”,為了與已經出臺的“大氣十條”相對應,才改名為“水十條”。環保部下屬的中國環境規劃院是“水十條”編制組牽頭單位和主要技術支持單位。
雖然“水十條”早在2月就通過了環保部的內部審議,但“聽取各方意見”的環節卻遇到了障礙。直到6月4日,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在面對媒體提問時仍表示,“水十條”還在抓緊協調,力爭以快的速度協調各方取得共識,盡快呈報國務院審議。
對此,駱建華解釋說,水的問題涉及部門較多,需要協調多方利益:建設部門負責市政給排水管網與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農業部門負責農村源污染的治理,水利部門負責水資源保護,國土部門負責地下水資源監測,環保部門負責更多的則是水污染物的減排;此外,還有發改委負責重點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海洋部門負責海洋污染的監管,工信部門負責工業水污染防治,交通部門負責航運污染防治等。由此帶來的后果就是部門利益分割不清,所以“聽取各方意見”的過程才比較漫長。
如今,“水十條”終于進入。李干杰透露,其主要思路是“抓兩頭、帶中間”:一頭是抓好飲用水水源地等水質較好地區的保障工作,保證水質不下降、不退化;另外一頭針對已經嚴重污染的劣V類水體,尤其是影響群眾多、公眾關注度高的黑臭水體,要下決心治理好,大幅減少甚至消滅掉。通過這兩頭來帶動中間一般水體的防治工作。
在具體措施方面,“水十條”主要關注三個方面:一是要大幅度削減工業污染的排放,二是要管理好城市生活污染的排放,三是治理好農村河溝、河汊。
細解產業鏈規模
無疑,“水十條”將成環保產業年末重頭戲,多個與水相關的細分行業領域將因此全面受益,其中污水治理板塊將獲利明顯。
對此,眾多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水十條”的出臺有望實質性推進我國水資源化改革,將令水務公司污水處理資產價值得到重估,并利好整個再生水工程設備產業鏈。從歷史來看,重大環保政策出臺前后為概念股行情演繹的高峰。2013年9月份《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出臺,一度造就國電清新、龍凈環保、永清環保等多只大牛股,可以預見,與“水十條”相關概念股將在A股市場掀起一陣波瀾。
從11月18日污水處理概念股市場表現來看,開能環保漲停,另外平潭發展(6.22%)、碧水源(3.85%)、武漢控股(3.17%)、中電環保(2.97%)、巴安水務(2.48%)、興蓉投資(2.15%)等個股漲幅均超2%。
目前,與污水處理相關已經開始受到各路資金的追捧,其中8只個股大單資金凈流入均超500萬元,它們分別為:碧水源(5965.38萬元)、創業環保(1871.65萬元)、興蓉投資(1510.49萬元)、武漢控股(1061.52萬元)、首創股份(956.15萬元)、晨鳴紙業(848.72萬元)、中電環保(799.36萬元)、巴安水務(523.12萬元)。
另外,從市場空間和行業發展前景來看,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副主任王鳳春介紹,水污染防治需要的錢比大氣要多一點,規模應該要大一些,因為其中涉及很多公共設施的建設,比如污水處理廠等。早在2013年7月份,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大氣處副處長汪濤在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就曾表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投入預計將達到2萬億元,工業污水處理和城鎮污水處理的提標改造將是重點內容,高性能膜技術將成為重點推介技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