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核電項目將啟 2030年前可提前完成減排承諾
11月17日,核電核能板塊相關個股表現出色,截至收盤時,板塊平均上漲1.95%。個股方面,中核科技上漲8.27%,丹甫股份上漲6.97%。
此外,中核11月4日下午發布《國家能源局給予批復:“華龍一號”落地福清5、6號》,稱國家能源局對福建省發改委、中核集團的請示報告發出復函,同意福建福清5、6號機組工程調整為“華龍一號”技術方案。同意該工程采用融合后的“華龍一號”技術方案,建設國內示范工程。
該消息正式標志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國產核電技術獲得全面認可落地,核電年內重啟基本確定。
諸多跡象表明,擱淺三年之久的核電審批項目年內重啟確定,而且部分核電項目已經啟動招標。這將撬動核電萬億元的市場,核電發電企業、設備和原材料供應商都將從中受益。
研究機構表示,核電將是2014年底以及2015年主題投資的重要內容。但中銀也指出,核電設備制造商將更多地受益于市場投資熱情好轉而不是基本面改善,因為核電項目建設仍將需要3~4年的時間。不過,在二級市場,核電概念股早就受到了市場的追捧,江蘇神通、久立特材均創出了歷史新高,而丹甫股份、科新機電則在高位震蕩,盾安環境、東方電氣等在底部慢慢抬升。
核電產業鏈包括核電運營商、核電發電企業、設備供應商和原材料以及零部件供應商這四方面。目前我國有三大核電運營商,分別是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涉及A股的上市公司,多集中在設備供應商和零部件、原材料這兩類。中核科技、江蘇神通、南風股份和久立特材這種業績彈性較大的小型公司比較受機構的推崇。
實現減排承諾,核電是不二選擇
政策面上的推動與利好,是我國核能重啟的重要因素。
根據中美兩國不久前達成的溫室氣體減排協議,中國承諾到2030年前停止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等于承諾了排放峰值。有人認為,這將給中國的就業和地方財政等帶來巨大挑戰和壓力。但設定碳排放峰值并不會給經濟帶來額外壓力,而且這一目標還可能早于2030年提前實現。
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出現需以達到煤炭消費峰值為基礎,然后再用煤炭的減排來抵消石油天然氣的碳排放增長。現在,霧霾已經成為舉國困擾的難題,而霧霾治理的關鍵就是煤炭替代,這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目標是一致的。
研究表明,即使在正常的霧霾治理強度下,中國煤炭消費峰值也將在2023年出現,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則將在2028年達到峰值。雖然很多因素影響二氧化碳峰值的時間,包括能源價格改革的進度、碳稅和碳交易的實施等,但霧霾治理對二氧化碳峰值的影響直接。通過更嚴格的霧霾治理措施,我國煤炭消費和二氧化碳峰值時間可能提前到2020年和2024年。
那么,實現煤炭消費峰值具體困難和解決困難方案是什么呢?一般來說,煤炭消費峰值取決于兩個因素:當然是需要足夠的清潔能源來進行煤炭替代,而替代能源必須能夠滿足經濟發展的能源需求。第二是成本問題。無論短期的天然氣替代煤炭,或者中長期清潔能源替代煤炭,都會面臨能源成本增加的問題,因為其他替代煤炭的能源品種,都比煤炭貴。
這次在確定碳排放峰值點的同時,政府還承諾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0%以上,而2013年這一比例僅為9.8%。要滿足這一承諾,核電發展至關重要,它可以同時滿足替代量和成本問題。2013年中國的核電裝機容量1461萬千瓦,僅占全部裝機容量的1.2%,發電量也不到2%,而美國核電發電量占19%,相比于法國等核電大國差距就更為明顯。目前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以及生物質、地熱等占我國一次能源的比例都很小,未來也難有較大提高,因此開發核電對中國是難以回避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