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工程即將通水進京。日前,來自北京市衛生計生委的消息稱,《南水北調水源進京飲水衛生安全保障方案》(簡稱方案)試行版業已制定,屆時新水源進入各個水廠后,將進行兩次全分析的采樣檢測,讓市民喝上安全放心水。
“南水”到廠首周即檢測
方案中提到,對水廠新水源的檢測將分兩次進行。
使用“南水”的各水廠,在新水源到廠周內,將對其出廠水進行全分析采樣檢測,涉及百余項指標,以了解水源變化后出廠水水質。而在“南水”達到大進水量時,還會再次對出廠水進行全分析采樣,確保水源切換全過程的城市供水安全。
就市政管網的末梢水而言,則按照原有監測網的監測模式,由各級疾控中心進行常規水質監測。
照方案規定,屆時具體執行水廠采樣檢測的,是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協助市衛生監督機構進行,并承擔飲用水采樣和水質衛生檢驗,把初步檢驗結果反饋市衛生監督機構,出具正式檢驗報告。
如若出現飲用水事件,市衛生監督所將負責對使用“南水”水源水廠出現水質異常的調查處理,負責跨區域飲用水事件或因飲用水事件影響正常供水人口1萬人以上單位的調查處置。北京市各區的衛生監督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將統計轄區內出現飲用水事件單位的詳細情況,定期上報處置情況至水質恢復正常。
而遠在千里之外,丹江口庫區岸線長2000公里,平均每半月就得巡查一圈,隊員們70%的時間都在車上度過。儼然,巡查車變成了一間流動辦公室,為的只是這一泓碧波安然到京。
轉型硬仗
十幾年前,在丹江口水庫的上游,曾分布著占據中國半壁江山的黃姜生產企業,黃姜可分離出價格昂貴的皂素,也被稱為“藥用黃金”。由于生產工藝落后,其加工過程資源消耗巨大,水污染嚴重。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確定,為保護丹江口水質,近幾年湖北十堰市關停大小數十家黃姜生產企業。為能將一碗清水送進北京城,除了關停高污染企業,丹江口庫區目前每天還有上萬人在從事著“護水”的工作。
這里的黃姜生產企業大多是家庭小作坊式的。每次執法丹江口庫區環境監察隊隊長張學理都囑咐隊友們,一定不能對小企業主來硬的,“要勸!”
2014年的7月16日,丹江口市六里坪鎮悶熱難耐,衣服黏糊糊貼在身上。張學理用手理了下出油的頭發,和隊友們一起出發了。這個只有4個人的環境監察隊,負責15個鄉鎮的環境監察工作,他們要確保每一條流入丹江口庫區的溪流都是達標的。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確定后,對于關停沿岸黃姜企業的聲音一直不斷。“哪能說關就關,一家老小都指著它生活呢!”張學理說,斷了百姓的營生,他們肯定要鬧。每次執法他都囑咐隊友們,一定不能對小企業主來硬的,“要勸!”
盡管這里有著占據中國半壁江山的黃姜生產企業,但大多是家庭小作坊式的。有一次,張學理去一家黃姜企業下達關停通知,剛進工作間就被屋里難聞的味道熏了個趔趄,身穿工作服的企業主臉色蠟黃,長期作業手指尖都被染成黃色,企業主的孩子習慣了這種環境,就在工作間附近玩耍。
“我勸企業主,即便政府不關,為了孩子也應該想些別的營生。”張學理還聯系了附近工業園,想讓企業升級轉型合法經營。雖然終因為費用太高放棄,但企業主總算理解了張學理的工作,接受了關停的決定。
近幾年,十堰市關停大小數十家黃姜生產企業,僅保留幾家嚴格排放標準的大企業。據十堰市政府提供的數據,除了黃姜企業,整個十堰市關停的高污染企業達到300余家,拒絕潛在污染的新增項目100多個,每年為此減少的收入達到8.29億元。
不過,失去那些GDP換來放心的水質也是值得的。新數據顯示,丹江口庫區水質穩定保持在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二類標準,可放心實現“清水北送”。
村里人之前不知環境監察是為何物,但祖祖輩輩把護水當成信仰一樣傳承下去。“現在護水需要宣傳,說明我們做得還不夠。”
壓在楊玉華肩上的活兒,張學理也得分擔,丹江口庫區水遭污染就是他的事兒。“我們這里的人就圍著一個事兒活:護水!”張學理說,這幾年,農村人的生活變化很大,建污水處理廠、垃圾回收站,畜禽養殖污染、飲用水源地環境全面整治,丹江口市庫區周圍112個行政村一個不落。
村里污水處理系統很美,張學理巡村時,總能看見一片片芭蕉地,嫩黃的花朵艷麗得惹眼。這是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種的人工濕地,芭蕉吸收池中的氨氮養分,以此凈化生活污水。張學理愿意看芭蕉花,開得旺才說明人工濕地運行正常。
近年來,十堰市用于環境的投入劇增,達到100多億元。每年用于生態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設的配套支出達到15億元。
管理難題
而在各方力保水質背后,如何管理,何以管理尤顯突兀。
“建設和管理是兩回事,一個工程的運營比建設復雜多了。”中國科學院水循環與水文過程研究室主任宋獻方強調。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在即,他擔心的問題便是工程的運營管理。這個跨越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五省的浩大工程,部門協調、利益均衡等難題顯而易見。
事實上,在南水北調方案的爭論過程中,已經包含了各省市之間的利益之爭。原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主任、水利專家朱承中曾向媒體表示,規劃大型水利工程,除了按自然科學規律辦事外,還要充分考慮“地緣政治”,協調上下游、左右岸的矛盾,省與省、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矛盾,才能找到較合理的方案。
“行政界限只是行政部門的,水是連在一起的,有一個好的制度、好的管理非常重要。”宋獻方說。
早在2014年2月16日,《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施行。管理條例確定了南水北調工程供水實行由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構成的兩部制水價,并對用水管理及工程設施的管理和保護做出規定。
管理條例的出臺為今后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但在中國科學院水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賈紹鳳看來,管理條例稍顯籠統。他建議對工程相關方都應有詳細的管理制度,還要明確具體怎么操作、怎么執行。
按照《南水北調工程項目法人組建方案》,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有限責任公司和南水北調中線干線有限責任公司(即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建設管理局)已于2004年成立,負責工程項目的建設管理。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鄂竟平曾表示,在工程運行管理方面,東線一期工程將采取由南水北調辦組建總公司管理的模式,這一模式有望在今后的中線、西線工程中推行。
“大方向是對的,但人員構成可能還是水利方面的人比較多,三峽公司就是這樣。建成后不僅要考慮工程管理問題,還要考慮生態問題、社會問題等,應該增加環保、農業、林業等方面的人才。”宋獻方建議。
但現實的情況是,即便工程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也十分缺乏。孫國升向《民生周刊》記者坦陳,目前人才培養壓力很大。“招聘進來的人都很,但沒有一進來就能立刻上手的,都要從基礎開始進行高強度的培訓。”
9月17日,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召開辦務擴大會議。鄂竟平在會上強調,對于下一步工作,要立足“兩個轉變”,即由建設管理為主向運行管理為主轉變、內部組織為主向外部協調為主轉變,實現“一個確保”,確保中線如期通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在即,“兩個轉變”之路還很漫長,沿線各個相關單位或將開始新一輪的協調整合。
【結語】
在南水北調上,“距離中線一期工程通水”的牌格外引人注目。隨著通水期的臨近,各相關方都在為送水、迎水做著后沖刺。
沒人能夠否認南水北調工程的浩大,世界距離長的調水工程,世界水利移民史上大強度的移民搬遷,世界規模大的U型輸水渡槽工程……
曾有人稱,南水北調,難于上青天。誠然,工程、移民、水質、管理無一不是擺在決策者與建設者面前的難題。這項浩大跨省工程背后,是中國水資源舉國范疇內的一場人工式分派,更是一場齊心協力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