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煉成”APEC藍 中國大氣污染治理獲益匪淺
經歷了10月的多次重度霧霾后,11月初以來的北京天空湛藍。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數據顯示,除了11月4日AQI(空氣質量指數)為輕度污染外,11月1日至12日,北京空氣質量均為優良級別。11月7日至12日正值APEC會期,人們將這樣的藍天稱為“APEC藍”。
事實上,11月初,華北及周邊地區工廠停產限產、工地停工、部分城市汽車單雙號限行、北京市機關事業單位放假、高強度的督查……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措施成就了北京的APEC藍。眼下,“如何讓APEC藍持續”成為公眾為關注的話題之一。
想要把APEC藍留住,必須先知道APEC藍是怎樣煉成的。
四招“煉成”APEC藍
專家表示,可以將此次APEC會議期間的空氣質量保障看成一次的實驗,清晰告訴了我們平時掛在嘴邊卻說不清楚的霧霾來源到底是什么。
而煉成APEC藍,主要靠四招,每一招都取得了很大作用。
——揚塵工地停工,城市“立馬”干凈。
會期實施了全市工地全部停工、強化道路吸掃沖刷頻次等強力措施,北京揚塵排放總量下降70-80%,監測的城、鄉道路(公路)路面積塵負荷分別下降了50%和40%左右。
——機動車單雙號限行,公車封存70%,排放少了,車速快了。
北京市環保局介紹,機動車是北京市PM2.5本地污染排放大來源,占總量的31.1%。通過全市單雙號行駛、渣土車與黃標車禁行等措施,至少200多萬量車輛停駛,氮氧化物減排44%,顆粒物(PM)減排58%,VOCS減排49%。限行還有一個額外效果,APEC會議期間車速從22公里/小時上升至35-50公里/小時,平均提速50%。
——高污染工廠停產,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量削減37%。
專家介紹,VOCS是二次反應生成PM2.5的重要前體物質,要減排PM2.5,必須協同減排VOCS、NOX、SO2、氨(NH3)等氣態前體物。通過對石化、汽車制造、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高污染工廠的退出、停產、限產,共削減VOCS排放量37%,對減少二次轉化生成PM2.5發揮了重要作用。
——京津冀及周邊聯動減排,防止輸入污染。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表示,PM2.5屬于典型的區域性大氣污染物,區域傳輸特征明顯。從PM2.5來源解析看,區域污染輸送年均對北京市PM2.5影響占28-36%。
APEC會議期間,各地實際減排量已超過30%,結果不僅惠及北京市民,也讓本地居民享受到了久違的藍天。監測數據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PM2.5濃度同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各地空氣質量都得到了明顯改善。
讓APEC藍永駐需不懈努力
“我希望并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APEC藍能夠保持下去。”國家主席的這番話,說出了北京乃至全國人民的心聲。
停產限產的手段雖然不可持續,但也給了我們很多思考。京津冀區域的環境容量已經難以承載高污染高能耗產業的發展,調整結構、轉型發展要經歷陣痛且時間較長,卻是我們必須走的路。
讓APEC藍成為常態,就要將一些措施堅持下來,形成常態機制。柴發合認為,要堅持的就是聯防聯控。“不能再退回到協商的水平,而是要實際操作。在重污染天氣應急等情況下,尤其要從區域的角度出發。另外,限制機動車等措施并非要簡單沿用,但在特殊情況下,這是很有效的舉措。”
出現APEC藍,環保部門的高壓執法功不可沒。連續作戰,不留死角,讓環境違法收斂不少。但即使如此,從環保部發出的督查通報結果看,除了特殊時期的停產停工措施沒有執行到位外,其他均是常規違法。守法意識淡薄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導致大氣環境質量難以改善的痼疾,保持對環境違法的高壓態勢必不可少。環保部副部長翟青表示,通過APEC保障,地方政府看到了日常監管的潛力,今后的工作中,各地執法的頻次、力度都需要進一步提高。
綠色出行等綠色生活方式是大氣污染治理的重要環節。APEC會議后,這樣的行為能否持續,考驗的是每個公民治污的責任心。
“霧霾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APEC藍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科學合理的治理規劃,區域齊心協力、長期奮斗,就一定有好的治理成果。”環保部部長周生賢這樣說。
“APEC藍”為中國治理大氣污染帶來啟示
“煉成APEC藍的‘試驗’中,獲得了什么?”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方力說,驗證了“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的措施和技術路線的有效性,也讓社會各界切身體會到治理環境勢必對日常生產、生活構成影響。
“北京所處的華北地區三面環山、形如簸箕、氣象靜穩多,污染物容易堆積、不易擴散,想擁有清潔的空氣,需要付出更艱辛的努力。”方力說。
縱觀2013年北京空氣質量,48%是達標天(空氣質量1級優、2級良),重污染天數(空氣質量5級重度污染、6級嚴重污染)占比16%,與氣象條件基本吻合,區域污染排放超過承載力是霧霾根本原因。
環保NGO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從這場巨大的試驗可以看到,對工業企業的排放進行嚴格限制等“行政一刀切”的短期措施,可以通過技術變為長效措施并嚴格執法,公眾的知情權也可激發巨大的治污動力。
對于科研工作者王自發而言,他希望將“保障APEC藍”作為研究對象,由參與減排的各省區市配合,提交各個參與其間的污染源的減排數據、減排時長等,以便根據成分、地理位置、風向等因素,測算“點剎”污染源,實現性價比高的減排效果。
盡管霧霾于近兩年獲得關注,但中國的節能減排步伐早就邁開且效果顯著。與2005年相比,2013年中國碳排放強度下降28.5%,相當于減少2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