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逐漸“熱”起來的頁巖氣開發,接受相關媒體采訪的眾多專家分析認為,中國頁巖氣的開發正處于前期階段,不能操之過急,盡管機遇不少,但與之并存的還有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國頁巖氣的發展,需要抓住機遇,克服困難。
第三輪頁巖氣招標或明年初開啟
“據我了解,第三輪頁巖氣招標延至2015年初開啟了,參與競標的企業以‘三桶油’、國電集團、華電集團、神華集團等能源國企大佬為主,”10月26日,一位不愿具名的消息人士對相關媒體透露道。
眾多業內人士介紹,因技術和資金難題等諸多難題,以及探礦權與采礦權不合一、環境壓力等未知風險,民營企業對第三輪頁巖氣招標頗為冷淡,而為了吸引更多投資者積極加入,國土資源部預計將四川、重慶以及湖北等地的一些資源儲量頗豐富的區塊拿出來進行招標。
據了解,四川和重慶是中石油、中石化等頁巖氣開發主戰場,而且還是我國頁巖氣儲量為豐富的地區。
一位中石油內部人士表示,現在離第二輪頁巖氣中標時間近兩年了,三年勘探期已經過了近三分之二,但是卻沒有一家企業打完一口勘探井,進展相當緩慢。除了“三桶油”外,頁巖氣投資由熱趨冷背后,是從包括前期勘探到生產再到管網運輸等整個產業鏈上困難重重。
中國能源研究院研究員陳哲表指出,國土資源部對區塊招標給出的頁巖氣儲量僅為參考值,不會特別準確,前期勘探時企業必須打出勘探井才知道到底頁巖氣儲量和產量如何,而且這猶如“打地鼠”,不清楚哪個洞里有地鼠,所以很多靠運氣。
對此,業內人士劉勇認為,頁巖氣井打出后向用戶供氣是大難題,我國頁巖氣開采多在經濟差基礎設施薄弱的山區,不同于美國管網鋪的到處都是,我國頁巖氣開采都發愁如何輸出的難題。而且管網被中石油等把控,以后必然遭遇“卡脖子”尷尬。
頁巖氣招標始于2011年,彼時我國試圖借鑒美國經驗來開啟中國的“頁巖氣革命”。然而,現在我國僅中石油、中石化等幾大油氣企業大手筆投資頁巖氣,進入頁巖氣領域的企業不管國資還是民企甚至是來分羹的外資,均出現止步不前或有所退縮的局面。
中海油一位頁巖氣人士分析,我國現狀與美國一萬多小公司開啟“頁巖氣”模式相比,或是基因不同所致,美國是市場主導,我國是政策驅動,所以導致模式的不同。此時我國需要創新,政策上要突破,包括補貼形式和額度需要進行調整,還有就是不能單打獨斗,“三桶油”也不能,應該創造一個人為的工廠化的模式,以大公司為主,所有公司參與進來,大家都有權利和責任來面對項目,或出一分力或出一份資金。但是如何讓這些公司擰成一股繩來做事,恰恰是政策上需要突破的關鍵所在。
遭遇瓶頸
美國的頁巖氣“神話”,是否可復制?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這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所綜合室副主任鄧郁松曾公開表示,中國頁巖氣與美國相比,起步稍晚。從產量上看,雖然與美國相比較差,但與自身相較增速較快。“國土資源部重新調低中國頁巖氣產量至2020年的目標,對產業來說,這是務實的表現。國土資源部預測在2015年全國頁巖氣的產量將達到65億立方米的目標符合發展步伐,是可實現的。從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來講,對于中國頁巖氣的發展需要重視,但不能心急。”鄧郁松說。
同時,中國問題研究所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夏義善提出,我國頁巖氣開發面臨成本高的問題,主要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中國頁巖儲層平均埋藏深度更深,西部多在3500米以上,而美國大部分在180米—2000米,這使開采面臨一定困難。頁巖氣的開采主要在西部進行,開采需要大量的水。
此外,夏義善還提出西部的水源存在短缺的問題。“以上兩點決定了目前我國頁巖氣開采成本較高。”他說,要開發頁巖氣,不僅是資金的問題,還要提高技術,包括如何低水耗的開采和提高復雜條件下的開采技術。
對于能源市場上中國頁巖氣發展的障礙,夏義善分析認為,現在開采出的頁巖氣價格在能源市場上高于油,因此它在經濟上的價值有限,甚至不如從國外進口,要逐步解決經濟可行性的問題。發展要與市場接軌,尤其是在近石油價格走低這種不利于頁巖氣發展的市場環境下,若油價長期持續保持低位,對于頁巖氣市場的打擊很大。
自主技術帶來商業化曙光
頁巖氣的商業化開發,關鍵在于技術上的突破。一直以來也因為技術障礙,高成本壓力,使得國內頁巖氣革命備受質疑和爭議。如今這一局面正在改變。
前不久舉行的2014ECF亞洲頁巖氣峰會(上海)論壇傳出好消息:中國頁巖氣開采已進入自主技術階段,初步形成了長水平井優快鉆井技術、壓裂試氣工程技術、廢液與油基鉆屑處理技術以及橋塞技術等一系列自主技術和規范。業內人士評價,這為頁巖氣的商用開采拉開了廣闊藍圖,意味著中國將成為繼美國和加拿大后,第三個能夠使用自主技術裝備進行頁巖氣商用開采的國家。
自主技術的采用,能使頁巖氣勘探和開發成本大幅降低。不僅是節約了巨額引進技術成本,在應用上,自主技術也必然更適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中石化石油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以橋塞技術來舉例,橋塞是用于地下水平井進行分段的分割器,自主技術的橋塞價格僅為國外引進橋塞的1/3,僅此一項技術的國產化就能節約不少成本。
正是由于技術難關的不斷攻克,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巨頭也都加足馬力,布局商業化。中石油方面傳來消息,其在四川盆地的計劃產量將從今年的2億立方米升至明年的20億立方米,大增10倍。再加上云南昭通明年5億立方米的目標,以及合作產氣量,中石油頁巖氣產量明年將有望達到26億立方米。根據規劃,到2017年,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頁巖氣產量將達到50億立方米,2020年達到120億立方米。中石化在重慶涪陵的頁巖氣區塊開采,是我國商業化開發頁巖氣。根據規劃,2015年這一地區要形成年產50億立方米的頁巖氣生產基地。
頁巖氣開發進入自主技術階段,也僅僅是為商業化開發帶來了曙光,“豪賭式”開發并不可取。在薛承瑾看來,要實現頁巖氣大規模工業化開采,技術領域還需攻關。由于地質條件的復雜,一個區域適用的技術,到另一個區域卻要繼續優化。正如中石化第二個50億方巖氣儲層埋藏更深,目前工藝技術仍無法滿足深層頁巖氣的開發,還需要繼續改進技術。
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在此前召開的“十三五”能源規劃工作會議上透露:到2020年,頁巖氣和煤層氣產量均達到300億立方米。而2012年能源局制定頁巖氣發展規劃時展望:到2020年,頁巖氣實現年產量600-1000億立方米。頁巖氣產量目標竟然是向下調整了。但調減產量預期,或許是為了促進頁巖氣更理性地開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開啟一場頁巖氣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