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之下沒有“局外人” 治霾馬拉松何跑到盡頭
10月18日21:11,北京馬拉松競賽組委會微信也推送文章“溫馨提示”稱,截至18日下午18時,北京市政府已正式發布空氣重污染藍色預警。據中央氣象臺預報員張芳華預報,18日夜間至20日白天,可能有輕至中度霧霾出現。(10月19日澎湃新聞網)
10月19日,來自55個國家和地區的3萬名運動員分別參加2014年北京全程馬拉松和半程馬拉松比賽。但當天的PM2.5數值是350,已經屬于重度污染,這樣的氣象條件非常不利于馬拉松比賽。很多選手放棄了比賽。
不少參賽者戴上了各式各樣的高倍防護口罩。“盡量用鼻子呼吸”的提醒、戴口罩跑馬拉松的反差,引發人們的深切思考。
叫停“霧霾下的馬拉松”有多難?
運動時人體的耗氧量增加,呼吸頻率加快,吸入的污染物也就更多。作為有氧需求量大的比賽項目,馬拉松運動高居“霧霾天不適宜進行的運動”。面對氣象部門一再發出的空氣污染提醒,北京馬拉松組委會依然不予改期,不免讓人感到遺憾和震驚。
盡管組委會賽前發布提示,建議老年選手及有呼吸系統疾病的選手謹慎選擇參賽,選擇參賽的選手應量力而行,但霧霾對于每個人的危害都是客觀存在的,年輕選手和沒有呼吸系統疾病者也不會幸免。因此,提醒選手自己“謹慎參賽,量力而行”的效果,不僅遠不如有關部門主動叫停比賽更安全,更穩妥,反倒還有推卸責任之嫌。
霧霾危害的典型特點是“隱蔽性強,涉及面廣,影響臟器多,發病滯后。”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指出,霧霾對人體健康產生的影響,會在一周或十天左右體現,醫學上叫“滯后效應”。雖然面對不良空氣情況,有關方面加強了服務保障工作,包括增加救護力量,加強氧氣和平喘藥物的配備等等。但賽事中的服務保障只是一時的,數萬名選手霧霾下奔跑帶來的潛在危害,又有誰能承擔責任呢?
一項比賽涉及方方面面,延期改期難度大是不爭事實,但總有一些東西比賽事本身更重要。紐約馬拉松賽始于1970年,在其40余年的歷史中從未停辦。2012年,面對颶風“桑迪”留下的影響,紐約市長布隆伯格終于比賽前一天宣布取消當年度紐約馬拉松賽。“我們不能允許針對一次體育活動產生爭議……繼而分散對所有關鍵且重要工作的注意力。”如今,在嚴重的空氣污染面前,參賽選手的健康比成績更重要,如果組委會做出延期或改期的決定,相信選手們也是能夠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