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把脈霧霾“增長病” “唯GDP主義”一去不返
經濟學家表示,導致我國空氣污染的直接原因,在于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的排放,但深層次原因,則在于治污問題上的市場失靈、政策缺位,以及經濟增長模式的落后。我們僅僅用了30年時間,成功地將GDP提高到世界第二,但我們粗放式的發展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太過于沉重!
目前,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仍舊是以煤炭為主體,大的污染源頭即是煤炭。中國煤炭消耗量占到的40%,且仍舊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這成為中國環境污染不斷加重的直接因素。英國廣播公司日前就稱,中國燃燒的煤炭量幾乎是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這令包括北京在內的許多城市因有害霧霾而感到窒息。
以PM2.5等為主的霧霾污染,主要源自中國長期以來“唯增長主義”的粗放發展給經濟社會帶來的健康赤字,這意味著中國若不愿主動告別這一增長模式,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承載能力會以斷點均衡式破裂使經濟突然失速,并喪失自我修復能力。
由此可見,中國的霧霾,是地地道道的經濟“增長病”。當然,這種“病”,也不僅僅是經濟增長的病癥。因為看似“平等待人”的霧霾,其實既是增長不平衡的產物,同時也是化解“剎車”、以及在“平等”的表象下進一步固化不平衡增長的蠻力。顯然,如此沒有環境底線的經濟增長所產生的“政績”及其實際利益,都使少數人受益,并使這些人產生無法遏止的增長沖動和動力。
事實上,由于近年來霧霾天氣不斷影響華北地區,關于霧霾成因的討論就從未停止過,并從專業領域進入到公共輿論。在北京市環保檢測中心相關負責人看來,本次污染上升速度快、污染濃度高、影響范圍廣,而原因則包括不利的氣象條件和區域性污染等。
在環保部公布的今年9月29日至10月5日全國一周秸稈焚燒火點衛星遙感監測報告中,在11個省份監測到疑似秸稈焚燒火點74個。而在之后的10月6日和7日,河北省多處都監測到火點。
作為一種“增長病”,霧霾天氣的出現被廣泛認為是源于對經濟增長的過分追求,沒有考慮環境的容納能力。分析人士認為,自十八大以來,在“美麗中國”的目標之下,以GDP論英雄的發展模式已經過時,但是改變現狀需要更多時間。
持續霧霾天氣,主要有煤炭燃燒污染、工業大氣污染、建筑揚塵污染、機動車尾氣污染等幾大因素,既關系到我們能否實現GDP的穩定增長,也維系到就業和社會穩定。
轉換經濟增長方式,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如果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不變、決策方式不變、受益格局不變,那么,其結果就不僅是霧霾困擾人們的日子會更長,而且其嚴重程度也會更甚。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勢在必行。同樣,作為霧霾的直接受害者,公眾的參與與監督也是治霾的“源動力”。
大氣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企業排污、燃煤、建筑揚塵、機動車尾氣,工業企業、建筑企業、汽車行業等是大氣治污的責任主體,地方政府和環保、交通、住建、市政、國土、工商等職能部門是大氣污染治理的監管主體。而公眾也是大氣污染治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公眾的廣泛參與和積極的監督,對大氣污染治理的責任主體和監管主體都能形成巨大的壓力。國務院先后下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及《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對大氣污染防治承擔的責任任務,被細化為一定時間內的具體指標和數據。這既是中央對各級政府的考核尺度,也可供公眾“循名責實”,不折不扣地檢查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大氣治污工作。
公眾的參與和監督是大氣污染治理的“原動力”。如果沒有公眾堅持不懈行使參與權和監督權,大氣污染治理的責任主體很可能消極懈怠,甚至惡意違法排污,監督主體很可能敷衍了事無所作為,甚至與違法排污者相互勾連沆瀣一氣。當前,迫切需要每個市民都消除無奈和麻木,理直氣壯地向大氣污染治理責任主體要態度、要說法,同時向監管主體要承諾、要成績。面對霧霾和空氣污染,每個市民既是直接的承受者,也應當是有力的行動者和擔當者,我們已經沒有懈怠、茍且的條件,沒有可供無奈、麻木的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