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被污染,“膜法”來整治。十二五期間,國家節能減排“緊箍咒”惹火了膜行業,一時間,“群膜”亂舞爭搶水處理行業大肥肉。政策市場雙重紅利,反滲透膜唱起主角,外企張牙舞爪來襲,國內企業壓力山大。 【膜行業“火”了】
政策紅利中,力度大的莫過于新《環保法》。然而近日,有地方負責人提出要求給緩沖時間落實新環保法,環保部副部長翟青明確予以拒絕。今后,地方環保部門要做的不是爭取再“緩沖”,為未批先建項目寬限時間,而是如何切實迎接新法的實施。 【新法豈能緩沖?】
新《環保法》為公益訴訟松綁,給公益訴訟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新法尚未正式實施,福建便傳來好消息:福州閩侯縣394名“環境難民”與一家固體廢物處置企業的近5年訴訟拉鋸戰塵埃落定,獲各類農作物損失、人身傷害等近600萬元賠償。 【“環境難民”訴訟獲勝】
除了相關法律,的態度對環境治理工作也有著極大的影響。“我說向污染宣戰,就是我們要用決戰決勝的信心、措施來治理污染。”9月9日,國務院總理談治污與發展矛盾時如是說。他表示,要讓新興的節能環保產業能夠跑過淘汰落后產業的速度。 【談治污】
“緊箍咒”念疼了污染者,“強心針”發放了行業紅利,“壞事”少了,“喜事”多了,政策管用了,領導發話了,中國的環境自然也就好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新聞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