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權交易是指在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前提下,某企業可以將少于額定的污染排放指標,通過交易所賣給缺少排放指標的排污企業,從而直接獲得經濟效益。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首度明確了排污權的交易制度和時間節點,也意味著排污權制度的全面實施列入議程??梢灶A計,隨著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建立,目前排污企業的治理和補償模式發生重要改變,污染大戶的治污積極性將大幅提高,環保企業的市場也將明顯增長。
業內人士指出,上述計劃將改變目前排污企業環保投入積極性不高的現狀,激發排污企業加大環保投資力度。因為,只要排污量少于額定值,就可以獲得經濟回報,企業不用擔心巨額環保投資“打水漂”。
一把鑰匙打開三個問號
傳統的行政推動進入“死胡同”,市場“無形之手”浮出水面。如何將有限的環境資源與發展項目優化配置?
“推進排污權交易,目的是將‘誰污染誰治理’的末端約束逐步變為‘誰擁有誰付費’的前置約束。”江蘇省環保廳副廳長秦亞東介紹,排污權交易核心是,在排污總量控制的前提下,排污單位與環保部門之間,或者排污單位之間通過對排污權的有償交易,使企業樹立環境有價的概念,同時實現環境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秦亞東看來,排污權交易還可打破政府“派發”排污權中的不規范、不公平,以市場化手段解決排污指標的有效配置。他同時表示,只有在企業排污總量真正實現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排污權交易才能真正走得穩健長遠。
而對于市場經濟,企業是生產者,是活躍的主體;對于生態環境而言,企業恰是污染的制造者。如何減少污染風險,如何遏制排污沖動,又如何管控好排污總量,打開這三個問號,實際上要用一把鑰匙——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此外,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是把環境作為稀缺的有價資源,運用市場機制手段,提高這一公共資源的配置效率。通過企業之間的合理性、選擇性配對,允許企業對排污量擁有產權,將其治理后所獲得的排污富余指標額作為商品入市交易,引導更多企業自覺降低治理成本。這既改變以往行政管理的單一手段,又調動企業對環境資源利用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控制污染總量的目的。
環保板塊再迎市場熱潮
排污權交易制度同樣也給環保企業帶來重大發展機遇。專家指出,首先,排污企業受到激勵后,普遍將加大環保設備投入,其次,這對環保企業的運營模式將產生深遠影響。第三方污染治理模式可能大規模興起。由專業環保企業設計、運營治污設備,同時服務多家企業,獲得污染回報的模式將大受激勵。此前,新聞聯播曾經報道天津某工業園區推行污水集中模式,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政策頻頻利好刺激下,2014年以來環保板塊表現十分強勁。截至8月22日,中證環保指數年內上漲14.35%,同期滬深300漲幅僅為1.52%。業內人士葉從飛認為,隨著各項環保政策落地、投入力度加大,環保行業正面臨數萬億市場空間,迎來高速發展期。
分析人士指出,雖然環保行業利潤增速始終高于市場整體,業績對于估值的支撐作用比較明顯,但當前環保板塊的估值尚處于歷史較低水平。作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環保是罕有的估值未被充分反映的板塊,未來表現值得期待,或將涌現一批市值百億甚至千億規模的超級大牛股。
目前,國內有望分羹第三方污染治理模式的公司包括桑德環境,該公司已在多地建設環保靜脈園,投資規模大,能夠解決區域內的多方面污染,成為當地污染治理的綜合方案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