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著手建設全國碳市場
很多國家和地區目前已將碳交易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紛紛建立自身的碳交易體系。從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兩省五市”的試點情況看,我國碳交易存在試點工作準備不夠充分、法律約束力較弱、企業認可度較差、數據基礎差、碳市場透明度較差、市場監管標準不一、市場流動性較差等諸多問題。
國家發改委日前發文表示,發改委已著手建設全國碳市場,目前已經啟動制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并研究全國碳交易總量控制目標及分解落實方案,繼續研究制定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核算與報告指南,開發建設國家碳交易登記注冊系統。
發改委稱,按照國家統一要求,各試點省市都編制了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制定了交易管理辦法,加快開展總量設定、配額分配、報告與核查體系建設、登記注冊系統和交易平臺建設等基礎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目前7個試點已經全部啟動上線交易。截至今年6月29日,已啟動交易的試點省市累計總成交量約856萬噸二氧化碳,總成交額約3.38億元。
碳市企業首年履約考難
國內碳交易市場建設近期進入快通道,“碳圈”效應正在逐步擴大。不過,企業履約不積極、碳專員協調弱、碳資產流動性差等現實障礙仍待解決。7月2日深圳完成了一場碳交易“大考”,作為全國7個碳交易試點城市,深圳和上海是僅有的兩個按期履約的試點城市,其他5個試點均因各種原因推遲履約。而且,深圳635家碳排放管控單位中有631家按時履約,履約率高達99.4%,可以說,深圳在碳交易體制探索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履約行動對于碳市場來說像一面鏡子,這面鏡子既反映碳市場行為,又反映我們參與碳市場主體的特征。”7月25日,在由北京環境交易所、北京綠色金融協會、水晶碳投等共同主辦“企業碳減排硬約束時代的企業應對之策”的氣候官沙龍活動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中心碳市場管理部的張昕主任如是說。
不過,仔細梳理企業履約過程中的種種跡象,不難發現企業的碳資產管理呈兩極分化態勢,重視的在碳市場上如魚得水,獲得至少千萬元級別的收益,觀念淡薄的則連及時履約都做不到,還可能收到有關部門的“罰單”。這種苦樂不均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深圳去年啟動的碳交易市場波瀾不驚,難以吸引大批量投資者進入,碳交易市場的火爆仍需等待。
金融機構“詠碳調”
“碳交易試點啟動之后壓力更大”、“履約高峰來臨之前,市場冷清的表象讓我們感到揪心”、“碳市場如果沒有流動性,碳價格就會失真”……在今年舉辦的深圳低碳論壇上,來自湖北、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碳排放交易試點負責人紛紛“吐槽”。運作時間不長的碳市場如何突破發展困境,如何提高碳資產流動性、解決企業履約難題成為熱議話題。
在碳圈專業人士看來,活躍碳市場,除了擴大現貨市場自身交易規模之外,引入專業化機構、激活碳金融、發展碳資產管理業務、開發新交易品種,以資本市場操作思維來挖掘碳市場潛力,是未來碳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據了解,不少銀行、券商、碳資產管理公司等機構開始“試水”碳金融領域創新,并研究推出碳交易遠期、碳資產融資等產品,各試點及相關參與方也著手碳金融業務布局。
在碳圈人士看來,盤活碳資產,發展碳金融業務,是降低企業碳配額交易的履約成本、激活碳交易二級市場活躍性的關鍵一步。“專業化的碳金融產品將會提高碳資產的價值,同時也會幫助企業降低碳履約成本,提高投資者參與的積極性,進而對碳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度有更好的正向促進作用。”
根據《2014年中國低碳金融發展報告》顯示,在低碳金融領域的投資方面,國內三家政策性銀行累計節能減排與低碳相關貸款達10000億元;國家性基金收入是120億元,通過項目撬動社會投資127億元。國內已有18家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信貸資金達16700多億元,以低碳投資為主題的公募基金累計資產達5.4億元,累計公益支出11.8億元。在私募方面,2013年全國低碳行業投資披露案例27起,融資總額35億元,集中在節能技術、節能服務、太陽能等領域。而在中央財大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的氣候融資報告中,其核心策略是通過構建國家和地方的氣候基金體系、強化碳市場的價格激勵作用、設計PPP機制來撬動私人資本的介入,并逐步引入金融機構,發展氣候金融業務。
不過,由于現貨交易不穩定性及碳市場建設的政策波動,碳金融業務的創新仍面臨諸多挑戰。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陳海鷗認為,金融機構現有的KPI考核體系尚難支撐銀行層面做更多碳金融業務的創新,由支行、分行直接接洽項目的機構,不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經濟收益,這也是整個低碳金融產業面臨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