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強制到自覺的華麗蛻變 垃圾分類推廣之路漫漫
與傳統的垃圾收集處理方式相比,推廣垃圾分類和減量化無疑是管理思維上的一次突破。隨著經濟發展、城市規模擴大和人口增多,城市生活垃圾產量也出現劇增,并帶來一系列問題。而進行垃圾分類收集,可以減少垃圾處理量,降低處理成本,減少土地資源的消耗,具有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的效益。因此,從被動處理垃圾轉向資源化管理垃圾已勢在必行。
垃圾問題看起來是小事,但卻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與城市幸福指數緊緊相連,是衡量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的重要指標。海口作為省會城市,其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要發揮對其他市縣的輻射帶動作用,這種輻射帶動不僅僅是在區域經濟發展上,也體現在城市管理水平上。推動垃圾分類處理,海口理應在全省發揮領頭羊作用。
推廣垃圾分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次觸動靈魂的變革。受生活習慣、生活水平、市民素質參差不齊等因素的影響,推廣垃圾分類工作,注定要打一場攻堅戰、持久戰。因此,廣泛開展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和倡導工作,使市民樹立垃圾分類的環保意識尤其重要。同時,政府部門、社會組織還要教會市民垃圾分類的知識,使市民逐漸形成垃圾分類的自覺和習慣。而在形成社會共識的基礎上,務必做好試點工作,發揮示范作用。
推廣工作能否取得成功,垃圾終端處理至關重要。提倡垃圾分類,實際上是將垃圾處理的關口前移。如果關口工作做得不錯,但終端處理跟不上,極有可能功虧一簣。如今就有居民存在疑問和擔憂:分類工作做好了,但處理垃圾時是不是還混在一起處理?這就要求政府部門要積極推動垃圾焚燒發電廠、垃圾無害化填埋場建設等,完善垃圾處理體系。
捆綁共同利益,才能走得長遠。現在關鍵的一點在于如何讓人們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須參與垃圾減量分類、定時定點投放不可。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中國臺灣,尤其是臺北這樣的大城市也面臨了我們如今遭遇的困境與危險——垃圾圍城的風險與日俱增。中國臺灣走過來了,走得還很漂亮。從“強迫成習慣”到“習慣成自然”,中國臺灣的垃圾分類已經從“強迫”階段到培養成“自然”的階段。在這其中,民間智力與力量充分參與其中,激發了社會活力,讓中國臺灣民眾把此事當做切關個人利益的事情去做。
盡管現在有做一些相關的傳播,但傳播力度和效果都不見得好。講推廣的時間表,但對垃圾圍城的危害以及破解的緊迫性講得不夠多,不夠形象。光講數據,市民缺乏直觀感受,無法理解其緊迫性。市民們感受不到迫在眉睫的危害,感受不到自身利益正在受脅迫,從情感上就很難認為這是自己應該盡力做的事情,也就沒有很大的動力去實踐。再說了,我們的教育體系,沒有涉及垃圾分類等環保知識,我們從小就沒這方面的概念。如今即使有心進行垃圾分類,也不見得會分類。可見讓垃圾分類等環保課走進校園,走進課堂,尤其是從孩子們抓起至關重要。當下,除了繼續因地制宜地推進垃圾定時定點投放,根據試點情況,總結經驗,及時更新調整策略,更好地做好傳播,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氛圍也很關鍵。
榜樣:上海探索垃圾分類“綠色賬戶”新機制
居民只要申辦并開通“綠色賬戶”,并正確對垃圾進行分類,即可獲得若干積分獎勵。而這些綠色積分可以兌換包括個人(集體)榮譽、社會公益服務、商業服務等權益或實物或優惠服務。這是上海市日前正推行的“具有上海特點的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推進模式”——“綠色賬戶”激勵機制。
據了解,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已在靜安區部分小區開展了“綠色賬戶”激勵機制初步試點。今年,靜安全區、松江主要城市化地區及黃浦、徐匯等部分街道都將推行該機制,預計覆蓋約20萬戶居民。
上海市綠化市容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綠色賬戶”以激勵居民對日常干、濕垃圾進行分類為主,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和低碳生活理念的普及,將來居民交投可回收物或有害垃圾等都可獲得綠色積分。同時,綠色賬戶也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可與其他環保、綠色行為的激勵機制對接,終成為記錄、激勵上海市居民綠色環保行為的一個“環保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