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燒頻遇絆腳石 消除焦慮重在構建溝通機制
政府與公眾應建立足夠的信任
垃圾焚燒發電要想在縣市城區推進,要想走得順暢、走得更遠,除了采用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之外,還需要加大與民眾的溝通力度,邀請民眾參與決策的全過程,消除民眾對垃圾焚燒的恐懼。總之,依靠技術保障以及民眾自覺參與等,才能促進垃圾焚燒發電有更大的推廣。
事實上,政府和公眾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沒能建立起足夠的信任,正是公共問題難以得到正常處理的主要原因。
其實,世界上本沒有垃圾,有的只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花都、杭州等面臨垃圾焚燒爭議的城市,不妨將垃圾處理作為公共議題,鼓勵公眾充分討論,激發公眾的環境意識和危機感,借此加快推進垃圾的有效處理。
不言而喻,公眾反對垃圾焚燒,說明其環境維權意識在與日俱增。公眾權利意識的覺醒,正好可以成為垃圾分類和減量化的強大社會推動力。一方面,對于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而言,應該因勢利導,以大的誠意、大的公開,擴大公眾參與,聽取民意,在兼顧各方利益、求取大公約數的前提下,扎實推進民生項目的建設。另一方面,從國家層面來講,也要強化地方政府垃圾分類建設的責任,將垃圾分類回收率納入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同時完善立法,明確廠商垃圾減量的責任。
具體而言,一是要構建與周邊老百姓平等、通暢的溝通機制,將垃圾焚燒項目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風險控制的情況,向公眾講清楚,正面回應公眾的疑慮。二是周邊老百姓反對垃圾焚燒項目,只能說明有關方面的科普工作還不到位,或者相關解釋缺乏說服力。不能動輒認為公眾不同意就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更不能以此為借口漠視公眾的意見表達。
英國的垃圾焚燒廠如何贏得公眾支持
英國統計部門新數字顯示,英國每年產生大約1.77億萬噸垃圾,對英國的資源、環境以及社會成本造成了極大的消極影響。2014年3月,英國環境、食品與農村事務部推出《減少和管理垃圾》政策,旨在打造“零垃圾經濟”,即資源在價值和經濟層面上得到有效的使用,大程度減少、回收和重新利用垃圾,而把垃圾丟棄看作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后一根救命稻草。
為打造“綠色經濟”,英國政府在治理垃圾中采取了以下重要措施:,樹立垃圾預防意識,出臺《垃圾預防政策》(2013)白皮書,在源頭上鼓勵企業及社區居民有效利用資源;第二,改善回收材料的質量,建立一套關于回收材料的信息匯報機制,增強回收材料在市場上的出售競爭力;第三,運用法律規定促使生產企業,特別是包裝行業、機動車行業以及電池等電子設備產商,承擔部分回收任務和責任;第四,通過一攬子計劃幫助普通家庭減少垃圾產出,有效回收家用垃圾;第五,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征稅;第六,建立垃圾處理廠,轉化垃圾為可使用資源,如電力和熱力資源;第七,打擊垃圾處理的違法、違規行為。
創新激勵機制,將垃圾管理權與社區利益相結合。傳統上講,英國政府多運用問卷調查、座談會等相對靜態的方式征詢當地社區居民意見,這些做法在多年的實際運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這種靜態的參與方式剝離了公眾親自參與垃圾處理的權利,社會公眾不能“真實”地感受到參與垃圾處理廠建設的管理過程,導致公眾對項目的支持度與積極參與度降低,有時甚至造成部分公眾對垃圾處理廠建設的強烈反對。公眾仍直接把垃圾處理廠等同于噪音、污染和臟亂。這歸根結底是因為政府在垃圾處理廠的管理及其可能帶來的收益方面缺乏與社區居民的“有效溝通”。因此,英國政府重新從“公眾激勵結構”的角度考慮問題,推動社區居民參與到垃圾處理廠的發展和管理。英國參照歐洲大陸經驗,推動將垃圾管理與公眾社會利益相結合,使社區居民實質性地參與到決策過程,實質性地感受到參與垃圾管理帶來的利益,公眾社會利益的給予要與當地社區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靈活處置。
建立共有機制,推動當地社區共同擁有垃圾處理廠所有權。事實上,英國政府在推動“小規模可持續性能源”(風能)建設項目上已多年使用“所有權”歸社區的方式,當地居民可以享受風能發電所帶來的收益,并可將一部分電賣回給國家電網。同時,當地居民還可以享受項目建設所帶來的就業和培訓機會等益處。這種方式體現了“自我滿足、地方自治、參與和授權”的公共精神,也是一種有效地推動垃圾處理廠規劃的激勵方式。例如,20世紀90年代期間,在英國坎布里亞郡,一家公司與當地社區共同擁有風能發電項目所有權,1300戶家庭共有所有權,平均每戶年收益約2500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