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埋葬婚姻”并非奇談 觀念轉變很關鍵
霧霾“埋葬”婚姻絕非奇談怪論
從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喊出,“大氣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到一條網貼——霧霾與肺癌“7年之約”,成為民眾關注熱點;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指出霧霾影響生殖能力……然而,有聽說過霧霾能導致離婚的么?
北京男子王某中年得子,不料兒子對北京的霧霾天氣嚴重過敏。為了兒子的健康,王某的妻子將孩子帶到海南生活。長期的兩地分居,卻使夫妻二人的感情發生了危機。終,王某向法院起訴離婚,他說:“霧霾‘埋葬’了兒子的健康,也‘埋葬’了自己的婚姻。”
從家庭的角度來講,王某起訴妻子要求離婚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其中所隱含的眾多無奈,讓人同情,更讓人痛心。王某起訴離婚雖是個案,但像王某的兒子一樣,需要躲霧霾的人,卻并非個別。比如特殊病人、比如體質敏感者、比如老人。此前,也有“北京咳”等說法,也有老人去上海躲霧霾的情況,更有松下集團給日籍員工發污染補貼的案例等等。
如此現實,無疑提出了一些迫切需要回答與解決的問題:一是我們受不了一個地方的空氣質量,可以躲,但我們的家庭成員及其他親人,能和我們一起躲嗎?二是躲出了北京,去了海南,如果有一日海南也面臨污染,我們將躲向何處?
京津冀聯手治霾
雖然北京暫時煙消云散,雪霽天晴,回想那些“黑云壓城城欲摧”的日子,仿佛像一場場噩夢。根據公開數據顯示,京津冀13個城市中,11個排在污染重的前20位,其中7個排在前10位。顯然,治理京津冀的大氣污染已經成為了政府的工作重點。2月26日,國家主席在北京主持的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會議上也專門提及了加強環境的區域合作。然而,京津冀一體化曾經被視為失敗的區域經濟樣本;首都經濟圈規劃,也一直被認為是難編制的區域規劃。
目前“京津冀一體化”已成為社會熱詞,其中,大氣污染防治一體化領域承載著民眾更多的期盼。事實上,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以及“城市病”的日益嚴重,不僅是京津冀地區,我國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以及各大城市都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做了積極探索。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更是大氣污染防治中頻頻被提及的措施之一,且被賦予了極高的期望。
北京等六省區市環保部門提出,建立區域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及應急聯動工作機制、區域重污染預警會商與應急響應機制,開展區域聯合執法,建立協作小組共享信息平臺,力爭2014年全區域供應符合國五標準油品。
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立群教授曾表示,霧霾問題不是一般性的解決,是京津冀合作“破冰”很好的一個突破口,并且非常之迫切。可通過解決霧霾問題來構建合作基礎。
科技治霾,觀念轉變很關鍵
國民談“霾”色變,“恐霾”,“治霾”成為時代強音,上升到“國家戰略”。今年1月,國家減災辦、民政部將危害健康的霧霾天氣納入2013年自然災情進行通報。面對馬年初春嚴峻的大氣污染形勢,在今年的兩會上提出堅決向污染宣戰,這是是凝聚力量、背水一戰的集結號,彰顯了國家治理霧霾的決心,也凝聚了公眾對美好環境的殷切期待。
在這場全民抗霾之戰中,數位環保企業人士都認為,霧霾治理更重要的是觀念和投入。參照倫敦摘掉“霧都”帽子的歷程,比對美國“清潔空氣”的記憶,我們可以說,霧霾治理有一個過程,急不得。不過,急不得,卻也等不得。從史上嚴條例到史上嚴執行,從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國十條”到各地立下控制霧霾軍令狀,這些可貴的主動作為,不一定立竿見影就能讓風煙俱凈,卻都是治理的必然過程。終成效的取得,就在這一步一個腳印的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之中。
探究以霧霾為代表的空氣污染背后,其實隱藏著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和消費觀念、生活習慣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而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與環境容量資源密切相關,消費觀念、生活習慣則與人文素養風土人情緊密相連。如何在重重迷霧中殺出一條消霾之路,讓藍天碧水不再是奢望?
必須打一場“治霾”的人民戰爭,不獲勝利決不收兵。否則,霧霾“埋葬”的不只是婚姻,還有國民的健康,甚至整個人類。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更不是蠱惑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