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其個人微博遭遇中國網友的雷人提問:“霧都的稱號已被我們拿下,作為英國首相您是否感到羞愧?”
雖然這是中國網友一句無奈自嘲的黑色幽默,卻警示著中國勿走發達國家走過的彎路——自工業革命始,倫敦就深受煙塵困擾,倫敦的污染故事綿延了一個世紀,直至1952年煙霧事件致成千上萬人死亡,英國才幡然醒悟。
今年以來中國已經歷了兩次大規模霧霾,尷尬的是,目前空氣污染物的來源尚是一個謎。對這一大家關心的問題,環保部遲遲未能給出答案。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日前表示,預計明年下半年完成各地污染物來源分析。
霧霾是中國之痛,也是世界之痛。某種程度上,霧霾是長期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后果,是環境對高污染GDP的報復。我們這一代人,用后代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生態代價,換取著高速發展的GDP,恰恰走的正是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每個人都會在這場霧霾中,感受到一種責任,一份教訓。
霧霾頂在倫敦的天空,英國人用了大半個世紀的時間終于摘掉了“霧都”的帽子。今天頂在中國人的頭頂,讓我們深入反思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等一些列問題。提倡清潔生產,從源頭削減污染,保護環境已成為各級政府的共識。環保問題專家、江蘇省環保廳信息中心主任何春銀說,人類在生存環境上,經常徘徊在污染與保護的矛盾中。一些環境事件是人類生產不文明、生活方式不道德的結果。環境信息公開、環境信息共享,是環境文明、環境道德的基本要求。環境信息公開透明是現代政府施政文明和環境道德的體現。人類要學習尊重環境、敬畏環境、愛護環境,才能在環境中享受環境。
治理霧霾,真正考驗的不是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而是整個社會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對政府作為、企業責任、公民參與、社會協作等等,無疑都是一場高要求的“大考”。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這也應該成為我們面對這場霧霾的行動宣言。
霧霾籠罩之下,人人都是受害者。面對“十面霾伏”的凄惶之感,人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認識到空氣與健康的關系。環境話題日益敏感,人們從沒像今天這樣關注環境與健康的問題,這是社會發展和公民素質提高的表現。避免霧霾恐慌,需要深刻的反思和壯士斷腕的實際行動。
當下的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驅動下的物質產品越來越豐富,但人們卻越來越不快樂,到處挖、全城堵,百姓出行和生存壓力越來越大,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公平和幸福指數不斷下降,基本的生活資料如空氣和水的狀況越來越差,那我們將再度面臨“開除球籍”的危險。經過30年高歌猛進式的發展,該是告別盲目崇拜GDP指揮棒的時候了。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一次鳳凰涅槃,需要一場深入靈魂的自我革命。中國給世界的觀感,不能像當年的日本一樣,只是貢獻GDP的龐然大物,而要用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去深刻影響世界。要使經濟發展真正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大多數人的大長久的幸福,在更高水平上提升民眾福祉。不再以GDP排位論英雄,標志著一場深刻的轉型已經開始,十八屆三中全會歷史性地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提出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這都讓我們在濃濃霧霾中看到了曙光。
為讓空氣干凈起來,每個人,都要義不容辭。優化經濟發展方式,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加強文化溫潤,構建生態文明,都離不開公權力的自覺自勵,更離不開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增強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覺意識,破除影響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中的固步自封的觀念和利益固化的藩籬,促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驅動和外力推動的雙重動力,治理“城市病”療效可期,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民眾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