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整治刻不容緩
說及農村的生態環境,我們很多人都有話說。近些年來,東南沿海地區“騰籠換鳥”政策,迫使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大量的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一些農村。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及農村基層組織在發展經濟和提高政績的沖動下,使得農村成為一些污染企業的避風港,儼然成為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一“害”。面對嚴峻惡化的農村環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承載了億萬農民的新期待。
農村污染種類繁多,產生量大,分布面廣,治理難度較大,后果也越來越嚴重。農村環境污染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排放主體的分散性和隱蔽性。二是隨機性和不確定性。三是不易監測性。這與城市和工業的點源污染相比更加難以掌握、監控和防治。
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工作從2009年開始實行,取得了明顯成效。隨著整治行動的推開,資金方面存在的問題凸顯出來。長期以來,污染防治投資幾乎全部投到工業和城市。農村環保部門缺乏起碼的管理經費。城市環境污染向農村擴散,而農村從財政渠道卻幾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能力建設資金,也難以申請到用于專項治理的排污費。資金不足和使用效率不高都影響資金示范作用的發揮,進而影響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的開展和推廣,如何改變這一現狀?
怎樣邁過這道檻?
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龍江建議,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可與農村自身發展相結合,充分依托地方優勢,因地制宜搞發展。例如,長沙市望城區光明村依托整治后優美的農村環境,積極探索開發“鄉村游”、“農家樂”項目,吸引了不少周邊市民,擴大了資金來源渠道。此外,各地在積極爭取上級資金下撥的同時,還應創新工作思路,多渠道籌集項目建設資金。張龍江認為,目前化解資金缺口好的辦法是實行“以獎代補”,以“以獎代補”手段為依托,并借助國家補助,帶動更多資金投入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中。
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的推進也離不開群眾參與。如今村民的環境意識增強了,也都有改善居住環境的愿望,而且作為環境整治項目的受益人,愿意主動參與義務投勞項目建設。但目前一個普遍情況是,村里很多青壯年在外打工,留守老人有的環保理念跟不上,配合度不夠。在群眾中普及環保知識、培養環境意識的工作仍要推進。
此外,一些“成功人士”積極支持家鄉建設,為項目提供資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項目建設資金的困難,但這一部分社會資金來源不夠穩定,也不具有可持續性,需要開拓其他社會資金來源。
【背景:政策支持】
建設生態文明
2012年12月8日,在十八大報告中特別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并將生態文明建設列為獨立章節,這是對人和自然關系認識的進一步升華,也足以說明生態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
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2012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發布2013年一號文件,其中明確指出要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包括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努力建設美麗鄉村;搞好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和土壤環境治理,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加快農村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創建生態文明示范縣和示范村鎮;開展宜居村鎮建設綜合技術集成示范等。
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要點
2013年1月18日,環境保護部辦公廳印發《2013年全國自然生態和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要點》,提出關于農村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及工作思路:強化農村環境保護“四輪驅動”,加快解決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強化農業生產環境監管,努力建設美麗鄉村;啟動“土壤環境保護工程”,全面推動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
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力度
2013年2月4日,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強調:深化“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政策,擴大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范圍。全面推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目標責任制。
保持鄉村風貌,營造宜居環境
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村莊建設要注意保持鄉村風貌,營造宜居環境,使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從而確定了在國家層面對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發展的新方向。
農村環境保護行動計劃將出臺
2013年7月9日,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圍繞環境保護有關問題在人民大會堂作報告時指出,農村環境保護直接關系到城鄉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全國4萬個鄉鎮、近60萬個行政村大部分沒有環保基礎設施,每年產生生活污水90多億噸,生活垃圾2.8億噸,不少地方還處于:“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狀態。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農業源排放的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等污染物分別占全國排放總量的44%、57%和67%周生賢介紹,環保部制定的《農村環境保護行動計劃》,正在征求有關部門和省級人民政府意見,修改完善后,按程序報批,抓緊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