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廣州市環保局公布了國控污染源第三季度的自動監測數據有效性名單,76個企業排污監測項目中通過審核的為51個,基本通過審核的19個,審核不合格的3個,因故未開展審核的3個。其中廣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1號煙囪的二氧化硫監測項目、廣州市污水治理有限責任公司京溪地下凈水廠出水口的化學需氧量監測項目、廣州市番禺區污水處理管理辦公室前鋒凈水廠進水口的化學需氧量監測項目均顯示不合格。
廣州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監測數據無效并不一定就是排污超標,對不合格的在線監測設備,市環保局會要求整改。
據悉,環境保護部在今年6月和7月分兩批對全國環境自動監測工作質量進行專項檢查。以環境空氣質量和地表水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為重點,每批組成8個檢查組完成全國30個省(區、市,不含西藏)的專項檢查。一定要把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當作生命線,以準確度為核心,高度重視監測質量,強化監測隊伍建設,加強監測信息公開。
環境監測儀器行業發展崛起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環境污染“舊賬”尚未償還,新的污染又不斷出現。尤其是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污染物質在瞬時或短時間內大量排出并擴散,致使生態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安定。環境信息公開成為今年環保工作的一大亮點,環境監測儀器行業的發展受到政策保駕護航。
據了解,在“十一五”時期,全國各地密集上馬環境監測項目,但是企業違法排污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各地開展監測設備的規范和建設工作,一方面是政策層面的問題,一方面是由于環保部在監測設備建設領域的資金投入在加大。在今年8月,環保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國家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十二五”規劃》就指出,結合四大領域任務,實施基礎、保障、人才等三大工程,規劃總投資400億元。
據了解,環境監測季度業績普漲,PM2.5與NOx監測領域受政策推動漲幅居前。業界指出,PM2.5與氮氧化物監測儀器將成為行業近兩年監測重點,未來重金屬監測及第三方運維服務市場將逐步釋放。
截至目前,環境監測概念股先河環保、聚光科技、雪迪龍、天瑞儀器、華測檢測前三季度業績普遍預增,其中,先河環保、雪迪龍預計今年實現的凈利潤較去年同期增幅高分別可達到25%和35%。
造假數據層出亟需加強監管體系建設
在采用在線監測后,一些污染企業并沒有因此有所“收斂”。環保設備運行不正常,已經成為了一些企業逃避環境監管的慣用手段。從社會密集曝光的一些企業違規排污情況來看,對污染源進行監控并沒有徹底杜絕被監控企業的違法排污行為。今年5月份,多家央企因環保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被環保部點名并處罰。排放數據造假給環境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
面對企業排放數據造假的行為,很多地方也都在加強監管體系建設。以河北省為例,今年該省首批掛牌督辦的21件環境違法案件中,有6件涉及治污設施運行不正常,兩件涉及監測設備數據不準或數據造假。為杜絕這些問題,該省計劃采取政府買單,為企業安裝統一的、的監測設備等。
面對這是少數地方的個別行為、還是環保部在破解監管難題上的普遍要求的問題,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指出,政策層面上,環保部對這一塊并沒有新的要求。一位知情人士則表示,環保部在監測設備上的投入比較大,加上中央和地方財政的配套支持,地方政府在申報該項目時,能夠得到較多的資金支持,地方政府建設的意愿也較強。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這說明在未來兩年,國家在環保監測領域的項目建設將更加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