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迫在眉睫
在近日召開的2013年污染場地治理修復論壇上,從多個地方環境科學研究院及企業人士處綜合獲悉,到今年年底前,全國各地方政府將陸續出臺各自有關土壤環保及綜合治理領域的實施方案。這也是去年底國務院印發近期土壤環保工作指導意見中提出的要求。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專家表示,編制土壤修復實施方案成為今年以來各地土壤環保工作的重點任務,其中按照國務院文件要求擬定示范項目則成為產業及市場關注的焦點。
“一系列的政策出臺,體現了土壤修復、生態環境修復的緊迫性。”環境保護部固體廢物管理中心研究員張俊麗表示,他指出,據保守估計我國污染場地數量在50萬塊以上,而每個區塊所涉及的修復土地面積均在萬平方米以上。全國范圍內大概1/5企業搬遷場地都存在污染,這些污染場地主要為化工、鋼鐵、有色冶金和焦化等傳統重污染行業企業的搬遷場地。
土壤修復產業化漸入正軌
從國內土壤修復行業發展歷程來看,伴隨著過去十年國內城市化進程及房地產開發熱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工廠遷移的大量污染地塊逐漸進入商業開發,進而帶動起城市污染場地修復成為土壤修復行業大板塊中崛起的分支。
分析人士指出,土壤修復產業化目前已逐步啟動,其催化劑一方面是國家層面的《土壤環保行動計劃》;另一方面,地方版的土壤修復實施方案則將成為近期引發市場行情的更現實催化劑。盡管目前仍以試點項目為依托,但其單體投資規模動輒上億元,而且參與項目建設的主體均為極少數優勢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國內土壤修復產業近年來在政策及市場需求的推動下逐步走出萌芽期,但無論從技術規范及產業化發展涉及的一系列評估、監管、制度環境來說,目前仍存在一些掣肘因素,這也成為當前土壤修復行業仍處于試點示范階段的大成因。
隨著中央到地方對于土壤修復行業的重視不斷加碼,且經過前兩年業內各方不斷探索,土壤修復產業化進程將逐漸進入發展正軌,此前市場預期的千億級市場有望循次開啟,而以城市污染場地為代表的細分市場有望崛起。業內專家同時提醒,目前國內土壤修復產業整體仍處于試點示范階段,真正大規模商業化還需等到“十三五”時期。
市場投資前景可觀
據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用于土壤修復的資金達到300億元,這300億資金主要起表率作用,終是吸引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資本,估計可使土壤修復市場資金達到千億甚至萬億元。
業內人士則認為,土壤修復產業蛋糕雖大,但短期能從其分塊的企業有限。雖然土壤污染修復的到來國家的重視,但很多的政策法規尚未出臺,根本的土壤污染防治法沒有公布,治理的標準,實施的細則,行業管理規劃,單位個人資質等配套尚未完善,因此投資的回報難以得到保證。土壤修復的投資節點應該快到了,但不是現在,因此投資者應該對此保持謹慎態度。
雖然如此,但近年來土壤修復成為環境保護產業的新寵,投資者爭相進入該領域,截至今年9月底,國內從事土壤修復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300多家。這一數字在2011僅20多家的基礎上迅猛增長了逾10倍。
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各地實施方案的大亮點是將啟動一系列涵蓋場地、農田及礦區土壤修復的示范項目,而多家涉足土壤修復領域的A股公司將中標或參與試點項目的建設運營。按照此前的市場預測,而這一市場大蛋糕也必將被當前參與試點項目建設的優勢公司優先分得,土壤修復產業的相當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