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環保產業,年均增速要在15%以上,到2015年,總產值要達到4.5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這是國務院近日在《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提出的目標。這個消息傳來,立即成為業界一個焦點話題。
眾所周知,綠色經濟已成為發展方向,綠色發展形態和消費模式,綠色環保并不僅僅意味著產品的環保,更需涉及到企業發展模式中的低碳、健康、節能減排等的要素,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模式。
目前包括中國、韓國等世界很多國家均處于綠色經濟轉型過程中,其中韓國每年用于綠色經濟發展的投資占GDP的2%,中國約為1.5%,計劃于2015年將投資額提高到GDP的2%。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承認綠色經濟轉型不僅對世界經濟的發展有著積極作用,而且為人類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奠定了基礎。
資源環境壓力是一個性問題,現在資源和能源消耗很大,二氧化碳排放很多,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使地球面臨不可持續的威脅。近日,聯合國環境署發布報告《中國資源效率:經濟學與展望》稱,中國在綠色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仍面臨許多挑戰,尤其是水和廢棄物問題。
經濟發展轉型的難點在哪里?正是在于利益的取舍,在于政績觀念的矯正。對于我國地方政府而言,平衡好發展與環境的關系,不僅要有放棄眼前利益的勇氣,更要有謀劃長遠利益的膽識。當我們拿自然資源換取財富時,可謂一本萬利,財富來得很快也很容易。放棄這種高消耗、低產出的產業,就是要主動放棄這種粗放的發展模式,是自我割肉的做法,需要很大的勇氣。但如果不放棄,我們付出的代價只會更大,那就是青山變禿山,清水變污水,終的惡果也只有我們自己吞下。
不以GDP論英雄,將生態環境、人民福祉納入對干部的政績考核。這是習明確提出的,必將在矯正唯GDP的政績觀上起到關鍵作用。在此指導思想下,各地要比拼的不僅是發展速度,更是質量與效益。人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各地在推進生態保護、發展綠色經濟上的實質性作為,而不是為了經濟體量上的數字增長,不顧條件地大干快上,投產一些重復甚至落后產業。
綠色經濟是現代化進程中更先進和科學的生產方式,轉型成功不僅能打好物質基礎,更能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實屬浩大工程。
首先,要提高生產效率,在經濟發展和資源利用之間找到平衡點。提率離不開創新。在未來的發展中,不僅要依靠原創性創新,更要對創新有更寬闊的理解。
第二,更加科學的規劃布局、土地更加集約利用等都在經濟綠色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的轉型過程中,生態環境破壞的進一步減少、更加科學的規劃布局、土地更加集約利用等都在城鎮化進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讓環保的觀念深入人心,從我做起,全民參與進來。綠色轉型是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相互協調的新型發展道路,每個人都是綠色轉型的直接責任者。環境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轉變觀念,從意識上高度重視,更需要采取切實行動,在實踐中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