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上形勢嚴峻逼迫風電開發商不得不走向海洋市場
2013-05-28 09:13:44來源:中國環保在線 關鍵詞:風機設備閱讀量:6737
導讀:hbzhan內容導讀:近期,一場席卷國內多個城市的霧霾,讓風電這一清潔能源再次成為政府的企業投資熱點,而面對三北(東北、西北、華北)市場限電棄風現象日益嚴重的現實,不少企業積極轉向,開展東進南征,海上風電也日益搶手。記者近日了解到,以中廣核為主的深圳風電企業,更是大舉進軍海上風電市場,爭搶千億市場“蛋糕”。
hbzhan內容導讀:近期,一場席卷國內多個城市的霧霾,讓風電這一清潔能源再次成為政府的企業投資熱點,而面對三北(東北、西北、華北)市場限電棄風現象日益嚴重的現實,不少企業積極轉向,開展東進南征,海上風電也日益搶手。記者近日了解到,以中廣核為主的深圳風電企業,更是大舉進軍海上風電市場,爭搶千億市場“蛋糕”。
陸上風電遭遇“限電棄風”
中國風能協會的新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風電裝機容量達到7532萬千瓦,一躍成為世界。然而記者了解到,由于這些陸上風電大都位于風能資源豐富卻地處偏遠等位置,當地的電網基礎建設跟上風電發展的形勢,直接導致整體風能利用中效率低下,隨著風電項目的紛紛建成投產,棄風限電現象日益嚴重,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2011年,中國風電累積裝機容量繼續居世界。同時,中國風電發展集中開發與分布式相結合的局面初露眉目。但限電棄風問題卻日益凸顯。據不完全統計,去年風電企業因為限電棄風損失達50億元以上。事實上,自2010年后,風電市場亦進入了平穩期,相比此前年均30%~40%的新增容量,2009年的增速已降至6%左右。
來自國家能源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棄風電量約200億千瓦時,是2011年兩倍,損失100億元以上;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繼續下降,一些地區甚至降至1400小時左右(盈虧平衡點)。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說,按照目前的煤耗水平,200億千瓦時風電相當于678萬噸標煤的損失。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和陸上風電市場趨于飽和,整個行業迎來了新興產業發展中的陣痛,企業效益下滑和市場發展速度下降,都會迫使風電企業發展戰略和策略的改變。
海上風電潛力巨大
嚴峻的市場據了解,與陸地風電相比,海上及潮間帶風電機組所處的環境與陸地條件截然不同,海上風電技術遠比陸地風電復雜,在設計和制造海上風電機組過程中,必須考慮海上風資源特性、海流、波浪、潮汐、海床條件、沖刷等因素的聯合作用,可以說海上風電技術代表了當前風電技術的高水平。
受到技術水平的限制,海上風電的并網項目長期以來主要集中在歐洲。隨著兆瓦級風機機組自主研發技術的突破,中國的風電項目也開始從陸地走向海洋。
與目前大量建設風電項目的中西部地區相比,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經濟發達、用電量大,煤炭資源少。與此同時,東部沿海特別是江蘇、上海地區,海岸線長、水不深、適合風電發展的面積比較大,且東部地區電網基礎設施良好,并網消納能力又強,尤其適合發展海上風電。
從目前情況看,陸上風電經過了幾年暴發式的增長后,我國發展風電的腳步已開始邁向擁有豐富風資源的大海。
形勢逼迫風電開發商不得不另辟蹊徑。據了解,從2010年開始,大批風電開發企業悄然南下,由原來的北方資源富集區轉向南方電力市場消納區,由“重資源”轉向“重市場”、由“三北”地區轉向南方省區,而海上風電則成為風電行業中的“新寵”。
海上風電開發在全世界都是新生事物,近出臺的“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和可再生能源專項規劃中,提出了海上風電的發展目標,2015年建成500萬千瓦,2020年建成3000萬千瓦。根據中國氣象局風能資源詳查初步成果,我國5到25米水深線以內近海區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風電可裝機容量約2億千瓦。
同時,各大開發商紛紛“跑馬圈海”,對于海上風電技術的探索已經如火如荼。記者從國家能源局了解到,沉寂了兩年多的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經過多方努力、協調后,2013年將會迎來新的轉機。截至目前,上海、江蘇、山東、河北、浙江、廣東海上風電規劃已經完成。遼寧大連、福建、廣西、海南等省的海上風電規劃正在完善和制定,初步確定了4300萬千瓦的海上風能資源開發潛力,目前已有38個項目,1650萬千瓦項目在開展前期工作。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分析認為,沿海地區能源需求非常大,同時海上風能資源豐厚,地形限制相對較少,發展風電無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他預計,如果海上風電大規模開發,經濟效益可達上千億。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