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板塊今年以來被多家機構認為將有“貫穿全年的機會”,該板塊能否卷土重來將是檢驗市場活躍度的重要指標。多家機構認為,政府加大治理力度將給相關股票帶來機會。
:優化財政收支更多向民生傾斜
專家分析:環保產業政策導向將持續向好
國務院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講話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在人民大會堂答記者問表示,要推動公開、透明、規范、完善的財政預算制度改革,優化支出狀況,更多向民生傾斜,逐步提高民生支出所占比例,推動經濟轉型要注意發揮財政、金融、價格改革的杠桿性作用,推動公開、透明、規范、完整的財政預算制度改革,這可以使人們更有效地監督財政收支、優化支出狀況,更多向民生傾斜。
相關分析師認為在新屆政府執政為民理念的貫徹下,對于環保產業的政策導向將持續向好,結合環保“十二五”規劃看,行業空間巨大,而本次總理的講話也明確了財政支出要更多向民生傾斜,分析師認為這也將逐步消除之前市場對于環保投資資金來源的疑惑,未來的投資確定性也將持續增強,加上環保是目前市場為數不多景氣度向上且不受宏觀經濟影響的行業,因此布局環保大方向沒問題。
以環保的三大子行業水務、固廢和大氣為例
“十二五”期間空間大、成長確定:
水務行業:“十二五”期間,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投資近4300億元;其中完善和新建管網投資2443億元,規模較十一五實際投資增長168%。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能力投資1040億元,升級改造城鎮污水處理廠投資137億元,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投資347億元,以及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投資304億元。較十一五投資增長200%。
相對工業污水處理而言,行業研究員較看好生活廢水處理市場的增長空間,由于工業廢水的主要來源是電力、石化、冶金、紡織、造紙等行業,這類行業投資增速可以帶動下游污水處理業務整體增速。水務行業市場化,為提升上市公司市場份額的提升帶來機遇。由于水務行業的自然壟斷性,中國的水務行業一直是政府公益性質,市場化程度較低,集中度非常分散,大的水務集團的市場占有率不超過5%,政府政策明確支持第三方資金進入污染物處理運營領域,有望帶來水務市場化的深入。
固廢行業:“十二五”期間,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總投資約2636億元;其中無害化處理設施投資1730億元,收運轉運體系建設投資351億元,存量整治工程投資211億,餐廚垃圾專項工程投資109億元,垃圾分類示范工程投資210億元,監管體系建設投資25億元。
在行業整體發展向好的趨好下,垃圾焚燒發電盡管歷經爭議,但由于其在減量化、資源化等方面的顯著特色,正在無害化處理領域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在巨大的市場環境下,垃圾發電進入高投資階段,與投資相關的設備和工程企業將受益。
廢氣處理:“十二五”期間,全國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中重點項目投資需求約3500億元,其中二氧化硫治理項目約730億元,氮氧化物治理項目約530億元,工業煙粉塵治理項目約470億元,工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項目約400億元,油氣回收項目約215億元,黃車淘汰項目約940億元,揚塵綜合整治項目約100億元,能力建設項目約115億元。
在今年3月召開兩會期間,環保部出臺文件,將燃煤機組的環保情況納入為今年的專項工作,自今年1月1日起,脫硝電價政策由14個省份試點擴大到全國所有省份。不過,市場并沒有對此做出太大反應。
相關人士認為,中央政府在PM2.5治理方面加碼,PM2.5監測需求將啟動。2016年之前PM2.5監測儀器需求將集中釋放,對應市場空間約8億-10億元,受益大的公司為先河環保。此外,“十二五”脫硝行業存在顯著投資機會。2013年火電機組脫硝招標規模預計將達2億千瓦,相比2012年實現翻番,由此將帶來行業的爆發式增長。不過,該人士也表示,“目前環保行業估值已處于較高水平,3月份環保行業或出現回調。”
結語:“十二五”將是環保行業的黃金發展時期,我國對環保行業的投資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環保投資將達3.1萬億,較“十一五”期間的投資額上升121%,其中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行費用在1萬億左右,到2015年將達到GDP的7%~8%,到2020年環保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未來10年行業復合增長率將至少達到20%。
但同時我們要看到,由于我國環保行業市場化起步較晚,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國內外資企業在技術產品市場中占據了較大比例,短期內很難扭轉局勢,國內企業不僅需要在在經營方式上有所轉變,還需要在技術上有較大提升,才能抓住“十八大”和“兩會”帶來的重大機遇,將其作為企業發展的跳板和催化劑,增加國內競爭力,同時為產業化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