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發布《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方案》,明確將在全國范圍內選擇100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園區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探索不同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的城市和園區碳達峰路徑,并分配首批35個名額給河北、山東、內蒙古、廣東、江蘇等15個省份。
2023年12月6日,經過篩選,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公布首批碳達峰試點名單,選定張家口市等25個城市、長治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10個園區,要求結合自身實際科學編制試點實施方案。今年以來,這些城市及園區已陸續印發國家碳達峰試點實施方案,明確主要目標及任務等,目前相關文件已有15份(不完全統計,歡迎補充)。
江蘇
01 蘇州工業園區:56個重點工程項目,還在滾動更新中
【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園區產業結構優化取得明顯成效,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節能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制造業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到2025年,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得到有效控制。
“十五五”期間,園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取得重大進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基本建立,制造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碳排放“雙控”制度初步建立。到2030年,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如期實現碳達峰,為實現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撐。
【重點工程】
“十四五”以來,園區積極穩妥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結合試點主要任務,提出了能源基礎設施類、節能降碳改造類、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類、環境基礎設施類、循環經濟發展類、生態保護修復類等56個重點工程項目。
02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全國一流環保產業高地
【主要目標】
到2025年,綠色低碳發展工作體系更加健全,綠色營商環境顯著提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取得突破,綠色低碳產業上下游項目形成集聚效應,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位居全國前列,為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到2030年,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雙碳技術創新取得系列成果,智能電網等綠色低碳產業培育和供給能力走在全國前列,為全國輸出技術、產品、服務和相關經驗。單位規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和碳排放水平持續走在全國開發區前列。
【重點任務】
打造全國一流環保產業高地。
加大節能環保企業引進力度。深耕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加大節能環保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第三方運營機構、系統集成、環保金融服務等企業引培力度。加大節能環保科技企業孵化力度,推動國家級環保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完善產業梯度培育機制,依托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新型研發機構等建設高質量節能環保企業孵育基地,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節能環保科創載體梯次體系,孵化一批新材料、新裝備和新工藝的節能環保科技企業。打造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示范應用場景,鼓勵骨干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深化校企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發揮重點創新平臺作用,形成一批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先進技術、設備,在工業水處理、城鎮污水及水環境治理、固廢危廢、污泥耦合、土壤修復及餐廚垃圾處理、煙氣及VOCs治理等領域提供完善系統解決方案。
03 鹽城:排出39項正在推進的重點工程示范項目
【主要目標】
到202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基本形成,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初步展現現實模樣,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突破1700萬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35%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3.5%,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0%以上,為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到2030年,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取得明顯成效,低碳技術創新和低碳產業發展取得關鍵突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率先實現,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并爭取穩中有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確保完成省下達目標,全行業實現碳達峰,部分區域在碳中和領域取得進展。
【重點工程】
為突出先行先試,結合碳達峰試點主要任務,為保障試點目標實現,圍繞新能源開發利用、低碳技術攻關、能效水平提升、循環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排出39項正在推進的重點工程示范項目,其中能源基礎設施項目10項、節能降碳改造項目4項,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18項、環境基礎設施項目2項、循環經濟發展項目3項、生態保護修復項目2項。
河北
04 唐山:888.80億建設100個項目
【主要目標】
到2025年,唐山市碳達峰試點城市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4%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達目標,在鋼鐵產業低碳轉型、能源與資源利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等領域初步形成一批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舉措和改革經驗,初步構建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機制,對全國老工業城市碳達峰工作的示范引領作用初步顯現。
到2030年,唐山市試點城市確定的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重要改革如期完成,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6%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2025年基礎上繼續大幅下降,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順利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并實現穩中有降,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體系基本健全,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在鋼鐵等傳統產業梯次達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和產城融合協調發展方面形成創新舉措和改革經驗,對全國其他老工業城市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重點工程】
初步統計,為支撐碳達峰試點城市建設目標的實現,唐山市提出節能降碳改造、綠色低碳先進技術、可再生能源開發、循環經濟發展、環境基礎設施等重大工程,共100個項目,預計總投資約888.80億元。項目情況如下:
(一)節能降碳改造工程
實施整合重組裝備升級、余熱余壓余能發電、節能降碳改造等工程,共42個項目,預計總投資約256.33億元。
(二)綠色低碳先進技術工程
實施氫基豎爐、零碳熔煉爐、CO2捕集利用等工程,共7個項目,預計總投資約49.65億元。
(三)可再生能源開發工程
實施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制氫等工程,共23個項目,預計總投資約276.34億元。
(四)循環經濟發展工程
實施固廢綜合利用、廢舊物資循環利用、農林生物質資源化利用等工程,共19個項目,預計總投資約68.05億元。
(五)環境基礎設施工程
實施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為污水處理、中水回用、餐廚廢棄物處理等工程,共3個項目,預計總投資8.83億元。
(六)其他工程
實施燃料電池、加氫站、充換電基礎設施、雙碳管理平臺等工程,共6個項目,預計總投資229.60億元。
05 張家口:分年度推動項目實施
【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市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順利完成節能降碳目標,新能源在新型電力系統中占比逐漸提高,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基本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
到203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新型電力系統穩定運行,推動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邁上新臺階,基本建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進一步完善,順利實現碳達峰目標任務。
【重點工程】
根據張家口市創建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的主要任務和建設目標,在能源、科技、產業、建筑、交通、環境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謀劃布局重點項目,分年度推動項目實施。
實施風力發電、光伏發電、抽水蓄能、儲能、調峰電站、變電站等能源基礎設施項目,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給能力,鞏固新型電力系統,降低京津冀區域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推動汽車、卷煙廠、化工等行業企業節能降碳技改項目實施,進一步提高行業企業能效水平。
實施風光氫儲多能互補、源網荷儲一體化、氫能發電等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加強成果轉化,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推進發展實施大數據產業、新能源產業高端裝備制造、冰雪產業、綠色農牧業等新興產業,壯大綠色生態產業體系,打造產業新動能。
實施城鄉綠色低碳建設、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環境基礎設施、生態保護修復等項目,推動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提升張家口生態保護和環境基礎設施整體服務質量,為生產生活綠色化轉型提供支撐。
06 承德:實施三類重點工程建設
【主要目標】
到2025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取得明顯進展,大幅提升煤電、鋼鐵和建材等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培育壯大清潔能源、大數據和特色智能制造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本建成全鏈條現代清潔能源供應體系,綠色低碳技術進步和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
到2030年,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安全互濟、清潔低碳、智慧高效、競爭有序的能源網絡基本建成,重點領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模式基本形成,煤電、鋼鐵和建材等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綠色低碳技術得到推廣應用,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基本健全,基本建成“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
【重點工程】
綠色低碳發展重大工程
創建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實施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工程、綠色低碳先進技術工程和循環經濟助力降碳工程等三類重點工程建設。工程項目建成后,將從能源端、產業端有力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
(一)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工程
主要包括風力發電項目、光伏發電項目、各類儲能設施建設項目、氫能項目等。
(二)綠色低碳先進技術工程
主要包括新能源裝備制造項目和節能減碳項目。
(三)循環經濟助力降碳工程
主要包括退役新能源設施資源化再利用項目、工業固廢利用項目、垃圾處理項目等。
浙江
07 杭州:實施綠色低碳重大工程
【主要目標】
到2025年,“雙碳”數智賦能行動取得積極進展,全市能源結構持續優化,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城鄉建設、交通等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總結凝練形成一批綠色低碳發展經驗和模式。
到2030年,全面建成全國碳達峰數智治理標桿區、科技引領樣板區和制度創新示范區,探索形成產業輕量型城市碳達峰實現路徑。
【重點工程】
實施綠色低碳重大工程
(一)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
聚焦工業、建筑、交通、碳匯等重點領域,謀劃實施數智賦能提效、節能減碳增效、城鄉建設低碳轉型、交通領域低碳轉型、碳匯開發等五個方面的重大項目。
(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以新型電網系統、抽水蓄能電站、天然氣基礎設施和應急調峰設施為重點,謀劃實施一批能源基礎設施重大工程。
(三)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工程。
以處理工藝節能改造、廢棄物協同處置或資源化利用、能源梯級利用、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為重點,謀劃實施一批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重大工程,推進廢水、廢氣、固廢等處理設施減污降碳協同。
(四)循環經濟發展工程。
依托循環經濟“991”行動計劃升級版和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試點城市建設,聚焦園區循環化改造、循環鏈打造、綠島項目等,謀劃實施一批循環經濟發展工程。
(五)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圍繞“雙林城市”建設,謀劃實施一批國家儲備林、千萬畝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高陡坡退耕休耕等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
(六)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工程。
結合綠色能源產業生態圈建設,謀劃實施一批綠色能源產業發展重大工程,推進光伏、風電、儲能、節能環保等現有優勢產業補鏈強鏈,謀劃布局氫能、核能、新型儲能等新興能源產業。
(七)科技創新強基工程。
聚焦“雙碳”前沿科技,以技術攻關、載體建設、轉化應用為重點,謀劃實施一批科技創新強基工程。
08 湖州:推進八大重點工程建設
【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推進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制度創新設計,加快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實施綠色低碳城市建設,在制度建設領域推進2項左右制度創新探索,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形成一批階段性成果,為全國碳達峰工作先行探路。
“十五五”期間,全面建立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基本建立,打造一批碳達峰工作制度成果和標志性實踐成果,形成碳達峰“湖州模式”。
【重點工程】
(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工程
聚焦能源基礎設施布局優化、效率提升、低碳轉型,實施集中供熱項目遷建和改造、燃氣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管網建設、天然氣管網建設等領域項目。聚焦可再生能源利用,實施分布式光伏、農光互補、垃圾焚燒發電、城市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等領域項目。聚焦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實施電網側儲能、電源側儲能、用戶側儲能、光儲充換一體化等領域項目。
(二)節能降碳技術應用工程
聚焦數智化賦能,穩步提升制造業智能化水平,實施數字化賦能紡織產業、智能化改造升級、傳統行業清潔化提標改造等領域項目,實現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聚焦提質增效,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窯爐改造升級、高效節能技術改造、設備節能更新改造等領域項目,實現生產過程的節能降碳。
(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程
落實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建設湖州特色八大新興產業鏈,實施智能物流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整車以及配套關鍵零部件生產、特性新材料等領域項目,逐步健全和完善區域產業供應鏈,創建“鏈主”企業,構建低碳高效的現代新興產業體系。
(四)循環經濟助力降碳工程
優化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全面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充分發揮減少資源消耗和降碳協同作用,實施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再生資源利用、建筑材料循環利用、零部件再制造、鉛蓄電池回收利用、危險廢物資源化利用等領域項目。依托湖州自身稟賦,探索湖州特色“以竹代塑”產業體系,實施竹子制新材料、竹木廢棄物循環利用等領域項目,推動“以竹代塑”高質量發展。
(五)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工程
聚焦綠色低碳建筑建設,實施高星級、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等新型建筑項目,探索既有建筑節能降碳改造示范項目,打造湖州特色高星級建筑示范陣地。聚焦服務綠色低碳建筑發展,實施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等領域項目。聚焦環境基礎設施提升,實施城鄉污水處理設施節能改造、中水回用等領域項目。
(六)交通領域低碳發展工程
聚焦內河航運體系低碳轉型,實施航道整治提升、港口岸電建設、港口智能化升級、近零能耗水上服務區等領域項目。聚焦運輸結構調整,實施多式聯運物流港建設、鐵公水多式聯運等領域項目。聚焦交通樞紐低碳化轉型,實施交通智能化應用場景等領域項目。
(七)低碳農業及固碳增匯工程
推動現代化低碳農場建設,發展一三產深度融合新模式,實施低碳農場、循環農業、數字農業等領域項目,降低農業碳排放水平。聚焦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工程,實施竹林碳匯、濕地生態修復、固碳產業化等領域項目,提升生態環境價值,落實生態經濟轉化工作。
(八)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
聚焦綠色低碳技術高能級平臺搭建以及成熟技術產業化,實施超低氮燃氣鍋爐產業化、新型儲能設備產業化、碳達峰關鍵技術研究、新能源電池包輕量化技術以及高性能鈉離子電池產業化等領域項目,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
湖南
09 湘潭:推進9大標志性示范行動
【主要目標】
到2025年,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升級,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試點建設的示范引領作用逐步顯現,為國家重工業結構城市轉型發展提供可借鑒經驗;
到2030年,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明顯成效,能效水平獲得大幅提升,戰略性低碳新興產業格局基本形成,試點建設的創新舉措和改革經驗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為如期實現碳達峰、加快推進碳中和,貢獻湘潭力量,提供“湘潭樣板”。
【重點工程】
部署4個方面試點建設內容,即聚焦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升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推動重點行業碳達峰、加快城鄉建筑低碳轉型、促進交通運輸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城市綠心生態價值提升6大主要任務,落實科技創新、政策創新、全民行動3大配套措施,布局能源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環境基礎設施、循環經濟發展、生態保護修復6大領域重點工程,實施光伏之城、智慧電力之城、廢舊循環利用之城、綠色鋼鐵之城、綠色建筑之城、綠色交通之城、科技創新與綠色產業之城、綠色政策友好之城、偉人故里“一紅一綠”雙名片之城等9大標志性示范行動。
山西
10 長治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產值突破600億元,綜合能耗較降低50%
【主要目標】
到2025年,試點取得積極進展,綠色產業結構、創新體系明顯優化,重點產業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取得新進展,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園區單位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顯著下降,為如期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到2030年,試點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部分行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初步建立,綠色低碳技術取得關鍵突破,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制度體系基本健全,創新舉措和改革經驗對其他園區帶動作用明顯,單位工業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持續提升,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
【重點工程】
(一)實施能源基礎設施工程
聚焦能源綜合利用、數智賦能提效、光儲充儲一體等領域,謀劃實施低碳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碳達峰綜合能碳管理平臺、零碳物流重卡光儲充換一體站、智慧充儲一體化充電樁等四個方面的重大項目,有效形成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多元儲能、高效熱泵、余熱余壓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體化新型能源體系。
(二)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工程
以節能降碳為導向,聚焦重點企業實施工藝流程綠色低碳再造,謀劃實施SCR脫硝技改項目、電子生產線節能工藝技術開發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快對原有設備、裝置或生產工藝開展改造升級,提升產品工藝路線,優化相關排污系統,同步減少煙氣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25年,園區重點用能企業單位實現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1.06噸/萬元以下。
(三)實施產業高質量發展工程
聚焦園區主導產業,以全產業鏈綠色低碳發展為牽引,謀劃磷酸錳鐵鋰正極材料綠色提質、電子科技產業園、智能終端高端玻璃蓋板、創新生物制品研發和產業化等一批重點項目,推動形成產業協同降碳效應。到2030年,園區工業總產值突破600億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較2021年降低50%。
(四)實施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
聚焦“雙碳”前沿科技,以技術攻關、平臺建設、成果轉化為重點,引進一批先進綠色低碳技術成果,推動一批示范項目落地實施,謀劃實施煤基合成潤滑材料(院士)聯合研發平臺、超級電容儲能技術攻關、高壓高效隔爆型三相異步電動機開發等重點項目,為重點領域降碳探索有效路徑。
(五)實施環境基礎設施工程
圍繞綠色交通、污水處理、雨水調蓄及回用、工業給水廠等領域,謀劃實施綠色交通和海綿城市示范、污水處理雨水調蓄及回用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園區供排水一體化系統,改善園區用地開發、出行條件和交通環境,提升園區承載力和服務力。
(六)實施循環經濟發展工程
依托落地園區的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發揮工業固廢、余熱等資源豐富的優勢,聚焦園區循環化改造、循環鏈打造、綠島建設,謀劃實施多固廢協同制備固廢基道路材料生產示范、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研發及產業化示范基地、工業余熱回收利用等一批重點項目,推進園區經濟循環發展。
(七)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聚焦水、氣、土壤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謀劃實施一批重點項目,為園區生態保護修復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個性化的整體解決方案,全面改善園區區域生態環境。
山東
11 青島:培育雙碳技術創新龍頭企業
【主要目標】
到2025年,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科技體系和政策機制基本建立,碳達峰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到2030年,重點領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探索形成一批在發展中降碳、在降碳中推動更高質量發展的“青島方案”和“青島經驗”,形成良好示范效應。
【重點任務】
培育壯大雙碳技術創新主體
支持中小型企業實施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項目,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中小企業合作,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支持建立雙碳技術創新聯合體,實施雙碳技術領域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培育雙碳技術創新龍頭企業,推動龍頭骨干企業引領產業發展。
探索推進重點產品碳足跡管理
鼓勵有關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參與國家行業組織研制的啤酒、家用電器、橡膠輪胎等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采集重點產品碳足跡背景數據,按照省統一要求推進重點產品碳足跡數據庫建設。支持相關行業龍頭企業依托碳足跡核算,增強重點產品綠色低碳競爭力,提升供應鏈綠色低碳水平。
遼寧
12 沈陽(征求意見稿):打造千億產值“儲能之都”
【主要目標】
到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成效初顯。能源消費結構明顯改善、效率穩步提升、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工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顯著提升,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單位GDP能源消費量比2020年下降15%,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18.5%,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進入平臺期。
到2030年,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單位GDP能源消費量比2025年下降10%,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5年下降18.5%。到2030年,全市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到峰值,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工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北方城市綠色低碳供暖模式等方面,為全國作出示范。
【重點任務】
打造工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示范
1.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深度融合。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新模式,推動企業數字賦能低碳轉型。全方位全過程推行汽車制造、重點裝備制造綠色制造,建立沈陽市級綠色工廠培育庫,積極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支持龍頭企業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碳足跡認證、推行綠色制造支撐低碳轉型。到2025年,數字賦能工業低碳轉型初見成效,綠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
2.加快推進重點領域碳達峰。深入推進電力熱力、陶瓷、造紙、食品制造、化工等重點高耗能行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推動電機、風機、泵、壓縮機、變壓器等重點用能設備節能更新改造。加快推進終端用能電氣化。優化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結構,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管理,提升整體能效水平。建立跨部門聯動機制,增強節能監察約束力。加速培育壯大第三方節能服務機構,開展智能化用能管理,提升用能管理效率。到2025年,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
3.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機器人及智能制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華晨寶馬沈陽工廠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及重要出口基地。培育壯大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鏈條。培育沈陽市氫能產業,壯大“制、儲、輸、用”一體化氫能產業鏈條。發展再制造產業。大力推進儲能產業集群建設,推動新型儲能裝備制造及配套關鍵核心部件制造企業集聚發展,打造千億產值“儲能之都”。到2025年,工業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力爭達到35%。
4.積極打造低碳產業園區示范。探索具有本市特色的“新舊動能轉換、綠色低碳轉型”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道路。實施低碳產業示范園區創建,鼓勵支持各類產業園區或組團開展國家、省、市各類碳達峰試點建設和先行示范。建立健全動態跟蹤評價機制,持續評估創建成效,形成低碳產業園區建設經驗。打造“近零碳”示范產業園區標桿,探索打造綠色供應鏈協同降碳、惠及上下游及周邊制造行業的減碳新路徑。到2025年,低碳產業園區數量達到17個。
黑龍江
13 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先期謀劃建設17個重點項目,總投資32.33億元
【主要目標】
“十四五”時期,聚焦聚力高質量發展,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四梁八柱”產業體系形成,產業體量顯著提升、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持續提高。產業基礎再造、產業鏈長板鍛造成效明顯,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數字經濟發展取得突破性成果。能源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重點產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費增長得到合理控制,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到202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比2022年年均下降2.75%,能耗總量控制在合理區間,能耗“雙控”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推動條件成熟的產業、企業率先達峰,為實現園區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產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建立,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至8%,綠色低碳技術取得關鍵突破,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單位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達到0.29噸標準煤/萬元,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0.82噸二氧化碳/萬元,確保2030年實現碳達峰。
【重點工程】
哈經開區結合綠色低碳發展現狀,緊扣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先期謀劃建設17個重點項目,重點圍繞能源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產業綠色發展支撐、科技創新研發支撐、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開展。試點推動實施中,不斷對標先進地區、借鑒成熟經驗再謀劃一批能級提升項目,推動碳達峰試點工作不斷創新優化。
能源基礎設施項目共8項,總投資14.72億元。主要包括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平房區哈爾濱合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2023年供熱老舊管網改造工程項目等一批供熱效率提升項目及增量配網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項目等儲能項目;哈爾濱哈南公共事業發展有限公司哈經開區園區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可配套配電自動化終端和實施智能云端互聯工程。
節能降碳改造項目3項,總投資1.95億元,包括哈爾濱頂津食品有限公司2023年設備升級改造項目、哈爾濱頂益食品有限公司設備升級綜合技改項目、哈爾濱東安汽車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技術改造產線升級項目。
產業綠色發展支撐項目2項,總投資13.2億元。主要圍繞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目標,推進數據中心建設及工廠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包括中國移動(哈爾濱)數據中心三期一階段工程項目、哈爾濱田美藥業數字化智能工廠建設項目等。
科技創新研發支撐項目3項,總投資2.21億元,為哈爾濱天海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機械與電氣生產科研制造基地項目、廣聯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升級建設項目、哈經開區數字經濟產業園項目,主要進行研發中心建設及信息化能力建設,提升數字化水平。
資源循環利用項目1項,投資0.25億元,為哈爾濱(威立雅)熱電有限公司機力通風冷卻塔余熱回收項目,提升余熱資源循環利用能力。
廣東
14 廣州:搭建市碳達峰碳中和監測管理平臺(穗碳云)
【主要目標】
到2025年,能源供應持續降碳增效,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產業結構和用能結構持續優化,工業數字化低碳化轉型取得一定成效,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穩步提升,交通運輸方式更加低碳,碳匯資源不斷提質,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不斷豐富,綠色低碳前沿技術原始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零碳示范項目成效初顯,全社會低碳意識顯著提升。
到2030年,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全面建成,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產業結構和用能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數字化賦能低碳化效果顯著,城鄉建設持續綠色高質量發展,交通運輸領域新能源應用規模大幅增長,綠色要素交易體系基本健全,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顯著增強,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技術實現突破,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低碳發展典型案例,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行動。
【重點任務】
構建碳數字治理體系。
1.搭建市碳達峰碳中和監測管理平臺(穗碳云)。利用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實現對各重點領域碳排放和生態系統碳匯的科學監測及數據獲取,實現涵蓋全市及各區分領域、分行業、分能源品種的能源統計和碳排放核算,輔助支持能源審計、節能評估、碳預算管理工作。基于現狀及經濟發展態勢分析碳排放趨勢,提供情景式、參數化的碳達峰預測,支撐碳達峰行動部署。推動區域平臺與全市能源管理與輔助決策平臺、市碳達峰碳中和監測管理平臺的耦合對接。
2.完善廣州碳普惠服務平臺。以數字化手段促進廣州碳普惠的場景拓展,研究開發建筑、交通、教育等領域的碳幣獲取及消納場景。完善廣州碳普惠自愿減排注冊登記平臺,研究發布衣食住行用等居民生活相關領域的廣州碳普惠方法學,激勵多領域開發廣州碳普惠減排項目。
3.打造廣州市儲能監管平臺。展示廣州市儲能電站的整體運行狀態、設備監測、實時電量等信息,推動用戶側儲能電站有序接入平臺。開展中央空調、充電樁、儲能等柔性負荷控制技術研究,實現城市級規模化負荷聚合應用,達成廣州電網需求側響應能力不低于最大用電負荷5%的目標。推進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剛性負荷控制接入,開展產業鏈聯動的剛性負荷控制精細化管理模式研究,推動接入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的可控制負荷達到廣州電網最大負荷的20%。
4.擴展“穗碳計算器”應用場景。以“穗碳計算器”等公共碳賬戶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碳排放計算數字化工具,強化工業企業碳排放統計核算基礎。基于平臺匯聚企業能耗和碳排放情況,探索建立低碳企業評價體系。支持平臺在綠色認證、“綠色化”診斷改造、清潔生產審核驗收、工業節水與用水核查等政企業務領域深度應用。
新疆
15 克拉瑪依市:推動建成1-2個百萬噸級CCUS全鏈條示范項目
【主要目標】
到2025年,煤炭、石油消費比重進一步下降,能源治理水平和能源結構顯著提高;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比重達到70%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6%左右,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電能占終端用能比重達到12%左右,到2030年,能源消費結構更加清潔、高效,能源清潔轉型基本實現。
【重點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