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負債率高”已然成為懸在環保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以全聯環境服務業商會評選出的“中國環境企業50強”為例,2023年,這50家頭部環保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已達63.08%,同比增加1.51個百分點。其中11家企業高于國資委規定的70%紅線,占比接近四分之一(23.40%)。
在此情況下,環保企業對于投資這件事應該怎么看?未來還能不能投?是應該加大力度,還是要謹慎投資?重資產模式到底何時是個盡頭?要想向輕資產轉化,又該怎么做呢?
4月17日,在中國環博會重要同期會議“2024中國環境技術大會”上,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北控水務”)輪值執行總裁于立國,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首創環保”)城鎮水務事業群總經理王光輝,中國水務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水務”)黨委副書記、總經理何剛信,清新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就此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1 “重資產模式的終點已經到了”
提起重資產向輕資產的轉型,于立國有一肚子的話要講。他表示,其實在北控水務創立初期,也就是大約15年前,他們就認定了一個觀點——以投資為主的重資產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遲早會走到它的終點。“今天我可以明確地說,我們認為這個點已經到了。”于立國說。
既然知道商業模式不可持續,所以過去幾年中,北控水務就一直在不斷地嘗試,早在七、八年前就提出了“輕資產化”。
這方面,北控水務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用金融手段輕資產化”,模式還是重的,但不是北控水務主要出錢,他們與保險金融資金合作設立了很多產業投資基金,還有后來的Reits和其他金融產品。但這個方式也是不可持續的,尤其是在當前中國金融的大背景下,就更不支持這種方式大規模展開了。
第二個階段,是“真輕資產化”,也就是技術引領的輕資產化。北控水務很早就設立了產業研究院,提出行業必須由“工程化”走向“產品化”。2018年,他們牽頭成立了“中國生態環境產教聯盟”,去年底又升級成為“全國環保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員單位現在大概有五六百家,成了環保行業最大的產教共同體。
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今天的“真輕資產化”做準備的。北控水務作為一家資產規模接近2000億元的公司,其內部風格是不愿意宏大敘事,更愿意在某些具體的方面做突破,所以他們的發展點是基于生態水務、生態環保、綠色低碳的細分市場,通過專業公司群的方式,以科技引領來實現公司的輕資產轉型。
至于重資產的部分,則需要謹慎投資。北控水務現在的投資都是基于不得不投的、合同當中已經有規定的,所以必須要投,不投就違約了,而“可投可不投”的則不會去投了。
2 “投資在當前正當其時”
對于北控水務的做法,中國水務則有不同的見解。何剛信認為,輕資產模式只是環保水務行業面臨瓶頸以后提出的“無奈之舉”,而不是必然選項,它是企業面對當下形勢給出的一種變通性做法。“我不反對輕資產運行,但說到輕資產運行,好像委托運營肯定是一種很重要的選項。而委托運營則是政府付費,收入、利潤、現金流都無法體現,它產生的空間收益是非常有限的。”何剛信說。
基于此,中國水務也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叫做“委托經營”。
“委托經營就是把委托運營由‘政府向我付費’轉換為‘我來運營’,收入、利潤、現金流都體現在我這邊,我向政府、業主支付相關費用,這樣可控性強,資產投資也能做,目前我們在走這么一條路。”何剛信表示。當然,這其實也只是一個變通性模式。真正資產運行到一定時段、新舊程度不能銜接的時候,何剛信還是主張重資產模式。
未來,投資還能不能投?何剛信認為關鍵還是要看需求。而需求在哪?就在PPP模式轉型退出后面臨的水固資產重新整合中。“這種情況非常多,今年以來找我們的各類PPP主體,希望進行資產整合的已經有一二十家,說明市場是有需求的。”何剛信說。
此外,地方債出現問題后,到了一定時候債務無法支撐了,就要對優質資產進行拆解償還,這方面是有考核的。從這個角度講,地方債也會促使水務資產的二次分配,所以何剛信認為,市場還是有需求的。
過去在2014年-2022年的PPP大潮中,中國水務由于自身原因基本上沒怎么參與,從某種意義上講,增長幅度受限了。因此,當下這一波資產整合的機會對中國水務而言就非常難得。市場有需求,中國水務有需要。2023年中國水務的增長規模差不多是230萬噸,今年他們的目標則接近300萬噸。未來,中國水務的初步想法是順應大勢,該拿就拿,尤其是要匹配國家水網、美麗鄉村建設。因為國家水網是由國家做主管,社會資本介入后端,資源性屬性體現得非常充分。
“資源性屬性體現充分以后,下一步肯定是以資源管網為紐帶,以股權表現形式進行延伸,所以我覺得投資在當前正當其時。”何剛信說。
3 “關于輕重轉型,其實千人有千樣”
相對于北控水務的“輕資產派”和中國水務的“重資產派”,首創環保和清新環境則屬于“中間派”。
王光輝表示,關于投資這一塊,首創環保也開過很多次務虛會。結論應該是投,肯定還是要發展。但是要精準投資、謹慎投資。之所以還是要投資,是因為總體來看,環保行業還是有很多機遇的,國家提出美麗中國建設等,對環保產業將有很大的政策驅動。但另一方面,政策下來之后需要一個過程,可能往好的方向發展,也可能往不好的方向發展。比如去年PPP叫停、115號文出臺后,不同部委、不同專家的理解就不太一致,所以政策出臺后還需要觀察一段時間。
因此,首創環保在投資方面有4個策略:
第一,區域選擇上,以前是全國性市場布局,現在是以省域做布局,深耕城市。以前布局城市比較多,現在是有所進,有所不進;
第二,業態選擇上,雖然現在水、固、氣、能都有,但細分領域還有很多是集成的,所以他們提出了“進退守試”的清單;
第三,項目選擇上,不得不投的、改擴建的,首創環保有責任、有義務去投,但是要有一些前置條件。至于新增區域,通過過往實踐、認知理解、政策加持,投資標準也做了新一輪的迭代;
第四,模式選擇上,也要進行創新。比如保底水量如果沒有,那前期就要策劃EPC+TOT。TOT什么時候T?可能要在EPC階段O的時候看看水量到底趨于什么狀態,然后再有條件地T。
“關于輕重轉型,其實千人有千樣,輕的產業有可能做出重模式來,重資產也可能實行輕模式。”王光輝說。
李其林也表示,關于輕重這件事,清新環境一直都是“輕重結合”的。早年做大氣,開始是做工程技術服務起家。上市之前,又轉型做了特許經營、BOT運營。現在回過頭來看,重資產的部分為公司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基石,所以重資產在固廢領域還是一定要堅持的,也是繼續要投的。
發展到新階段,清新環境也布局了水務,他們旗下重資產的國潤水務和輕資產的深水咨詢也是輕重兩個公司在搭配結合,圍繞水生態、城市服務延伸,希望通過輕重結合的模式在行業新變化下找到一些機會。
“現在行業正在新舊轉換之間,老的產業有鎮痛,存量資產還有整合的空間,我們也會參與投資整合的工作。在新的賽道上,像低碳節能、過程管控等方面我們也會做輕重結合的搭配,以上大概是我們的看法。”李其林說。
原標題:環保重資產模式,走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