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陳島位于浙江省中部臺州灣東南洋面,由上下大陳島、一江山島等29 個島嶼和83 個島礁組成。大陳島資源豐富、區位條件獨特、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政治地位特殊,現主要以發展漁業和旅游業為主,是一座傳奇之島、文化之島、豐饒之島,更是幸福之島。低(零)碳試點建設以來,大陳鎮在能源綠色發展、低碳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和減污降碳協同等方面進行部署,創新開展大陳島“海洋藍碳”(濱海地區碳核算和交易)省級試點項目建設,打造大陳碳中和數字化展廳,通過“雙碳”大陳數字化平臺建設,為普及低碳理念、宣傳生態海島和推進碳匯交易提供了重要窗口,被評為全省首批A等級低(零)碳鄉鎮(街道)試點。
經驗做法
01 技術領航,打造清潔能源優化使用范本
在發電端上,打造以風電為主的生產模式。發揮風能優勢,引進浙江星星風力發電有限公司,打造了成熟的風力發電系統。目前,全島共有34臺750型風力發電機,總裝機25.5兆瓦,年發電量約6000萬千瓦時,減少4.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在儲能端上,打造以“綠氫”為主的轉化方式。投運全國首個海島“綠氫”示范工程,使用全國產化PEM(質子交換膜)制氫技術,實現了從清潔電力到清潔氣體能源轉化及供應的全過程零碳,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推特上向世界點贊該項目。
在運輸端上,打造以低頻為主的能源網絡。國際首創海島低頻互聯技術及風機低頻接入技術,建成全球首條柔性低頻輸電海底電纜,可提高海上風電輸送容量30%,實現陸島兩地電網間的電能高效互濟。
02 降碳減污,深化未來鄉村低碳場景設計
全民生活純電化。全面淘汰島上燃油車,推進海陸交通全電化,建設上下大陳新能源渡船。推出“綠電積分”,建設一批低碳民宿和養殖基地,實現經濟生態環境效益雙贏。引進最先進的被動房技術,配以信息化宣傳窗口和建筑節能模擬試驗臺,加快打造“低碳公廁”。
全域垃圾資源化。建成2個垃圾生態處理中心、21座智慧垃圾分類亭,擬采用生物干化工藝對垃圾進行低碳處置,預計每年減少2737噸二氧化碳排放。加快廢水處理及低碳回收改造,通過“多點進水高效低耗生物反應器耦合復合濕地”工藝,每年能減少3533噸二氧化碳排放。實施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藍色循環”項目,通過數字化技術全程記錄,減少新生產塑料的碳排放,現已與其他5個沿海縣市區共同成立15個小藍之家,通過海洋塑料垃圾的收集,已減少碳排放約1872噸。
全業生產減排化。建成全電水產養殖場,在水產增氧、水循環、黃魚加工、冷藏、運輸等環節開展“一站式”電能替代改造。加快漁船轉型升級,減少38艘傳統漁業捕撈船,將17艘休閑漁船投入運營。投資1.5億元,建設大陳海域海洋牧場,在提升漁業收入的同時,提高海洋碳匯潛力,目前已建成魚礁礁體426個,規模達10.5萬立方米,成功上榜第三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03 點綠成金,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匯集高端智囊。聘請院士團隊全程參與碳中和示范島建設,聯合清華大學、中科院、中國環科院、上海海洋大學等國內權威機構,組成一名院士、一名國家優青、兩名國家青年千人、三名博士后、多名博士的團隊,為碳匯測量、統計、交易等環節提供技術支撐和全過程服務。通過前期大量的基礎調查和檢測分析,島上每年能源活動碳排放約4713噸、農業活動碳排放約178噸、廢棄物碳排放約365噸,陸地生態系統可固碳1683噸、海洋生態系統可固碳3611噸、漁業活動可固碳1869噸,綜合評估碳收支額為每年負1907.04噸。
突出項目導向。吳豐昌院士團隊對大陳海域和陸地進行系統性的調查和采樣,采取模型推導和現場監測相結合的方式,系統性地評估大陳島陸地、海洋的碳匯潛力,充分論證碳匯核算體系,以新能源建設為基礎,全面推進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引進低碳工藝,完善基礎設施,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構建區域碳核算體系,開展碳匯交易,實現兩山價值轉換。
立足惠民富民。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將島上森林、漁業和風力發電、島礁等都納入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建立生態產品賬戶系統,賦能島上村集體、漁民、經營戶和旅游公司等,實現生態致富。大陳島貽貝養殖固碳項目通過線上拍賣形式,其2223噸貝類碳匯由浙江水晶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105000元成功競拍,完成了全省首筆海洋藍碳(貝類)交易。該筆碳匯交易款將通過惠民公司共富基金按比例合理分配,發揮小資金撬動并激勵產業發展,完成海洋藍碳價值轉換,實現生態共富。
今后,大陳鎮將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指示精神,繼續探索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模式,深化“海洋藍碳”試點成果,拓展海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通道,使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在邁向共同富裕的進程中,開拓一條新時代的“墾荒路”。
來源 | 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綜合處
編輯 | 王雯 陸俊超 審核 | 楊貢江 簽發 | 陳利
原標題:“碳”索之路|大陳島:以“綠色能源”開發深化“海洋藍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