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由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公益服務聯盟主辦,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共青團深圳市委員會支持,萬科公益基金會、深圳市美麗深圳公益基金會、深圳市羅湖區小水滴環境保護中心協辦的“2023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年會暨中國環衛博覽會”政社協同·推動垃圾分類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深圳會展中心順利舉辦。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副會長陳海濱、副會長兼秘書長劉晶昊,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副局長黃立新,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主任梁治宇,深圳市志愿者聯合會黨委書記劉林波,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肖幼美、陳雄英,政協委員蔣雷,全國垃圾分類領域行業專家、政社關系研究方向的學界精英等出席會議并發言交流。此外,近200位相關單位、行業專家學者、行業協會、志愿者代表參加。論壇由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分類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陳燕萍主持。
中環協垃圾分類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陳燕萍
一、多元共治,社會組織成為分類重要力量
在多元主體參與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的大背景下,社會組織作為社會運行的粘合劑和助推器,在與政府協同推動垃圾分類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愈發凸顯。
中環協副會長陳海濱
論壇上,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陳海濱副會長發表致辭。他指出垃圾分類的實施是剛柔并濟的過程,是制度硬約束和文化軟約束的有機結合過程。各級政府及執法部門提供政策指導和公共資源支持,社會組織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的重要力量,政社協同才能實現垃圾分類全過程的人力建設、有序執行和監管評估等各項事務。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黃立新副局長在致辭中回顧總結深圳對政社協同共治模式的探索。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社會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各獻所長,尤其是需要政府、社會組織相互協同,形成合力。深圳垃圾分類公益聯盟成員和聯絡單位從2016年最初的13家發展到今天的43家,在探索政社協同共治模式的道路上,深圳積極推進共建共治共享,在堅持黨建引領基礎上,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攜手推動垃圾分類做深做細做實。
中環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劉晶昊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晶昊宣讀了《關于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倡議》,向全國環衛企事業單位和各級環衛行業協(學)會提出要把生活垃圾分類作為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工作。開展創新研究,提升科技水平,積極開展生活垃圾分類領域的研究與創新工作,不斷提高生活垃圾分類的科技水平,促進分類工作效果的提升;加強宣傳引導,促進習慣養成,積極開展以生活垃圾分類為核心的宣傳教育活動,加強從業人員培訓和管理,共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
二、大咖云集,共話政社協同推動分類發展
會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聯合國人居署中國項目主任張振山、深圳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主任梁治宇、萬科公益基金會秘書長謝曉慧為本次論壇作主旨發言,深入分享、交流政社協同推動垃圾分類工作的相關政策理論研究、環保實踐行動等。
劉建國教授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劉建國教授提到,垃圾分類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標志,并剖析總結垃圾分類的中國式現代化進階之路在于實現人、制、物的現代化。物的現代化是基礎,制的現代化是保障,人的現代化是根本,要達到多元共治、和諧共生,體制創新、系統推進,部門職責落實、優化提升,推動全民參與。
張振山主任
聯合國人居署中國項目張振山主任詳細介紹了“智慧減廢城市”項目情況,并提到聯合國人居署“智慧減廢城市”在中國的工作,通過開展知識和優秀案例分享、廢棄物數據收集和監測、宣傳與教育等工作,鼓勵更多城市加入“智慧減廢城市”項目,共同建設“無廢城市”。
梁治宇主任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梁治宇主任以深圳市垃圾分類公益服務聯盟為例,分享政社協同推動垃圾分類多元共治實踐經驗。他表示在聯盟發展過程中,主要通過積極推動政社公益合作、持續拓展政府服務外包、加強成員的交流學習以及不斷完善建章立制實現加強頂層設計,由此搭建平臺樞紐。同時,打造品牌項目,拓展活動內容,校園奶盒回收行動、零廢棄共建花園建設、開展垃圾分類堆肥行動多個項目讓聯盟成員發揮所能,深度參與深圳垃圾分類工作。
謝曉慧秘書長
萬科公益基金會謝曉慧秘書長從政策、立法、企業、學界、社會組織方面切入,分享了多方共建議題生態圈相關經驗,拓展集合影響力來推動零廢棄社區實現。總結萬科公益基金會在“蒲公英計劃”“綠見社區·益創未來”“綠緣計劃”等項目以體系化的支持系統帶動垃圾分類議題深入社區精耕細作;并與學界協同,探索廚余垃圾處理技術前瞻研究,進行技術探索,對標國際試驗垃圾分類與碳排放工具實踐。與此同時,提出“2023—2027五年戰略規劃”,以“美美與共的未來家園”為愿景,聚焦三大重點戰略模塊,以生物多樣性作為亮點, 探索建設可持續社區。
三、典型案例,釋政社聯動促垃圾分類
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田豐、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資源與環境安全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何葉、全國垃圾分類達人黃穩、山東省青島市你我創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任徐進作行業研究分享。通過分析典型案例,多角度詮釋政社聯動促進垃圾分類工作的創新實踐、專業化水平提升。
田豐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田豐研究員從環保宣教、五社聯動、社會治理多角度對深圳市垃圾分類公眾教育“蒲公英計劃”開展分析。在他看來,“蒲公英計劃”在環保宣教上取得顯著成效離不開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一是黨委政府統籌全局,在政策方面提供充足支持;二是社會力量充分參與,多元主體協同合作;三是資金保障充足,政府與社會公益力量共同發力;四是充分利用城市的志愿服務資源,展開隊伍建設;五是形成學校教育與公眾教育協同共振的獨特模式;六是建立與動員、協同、保障為一體的完整工作機制。
何葉副主任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資源與環境安全戰略研究中心何葉副主任重點介紹了飲料紙基復合包裝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實施進展。尤其是飲料紙基復合包裝回收利用專委會履責工作開展情況,肯定行業自律模式、加強價值鏈協同合作、開展垃圾分類和資源利用社會宣傳等的作用。
黃穩老師
全國垃圾分類達人黃穩老師分享了校園奶盒回收行動的起始發展。從小小的牛奶盒回收開始,由孩子的“小手”拉動家長的“大手”,進而帶動全社會共同踐行垃圾分類,讓垃圾分類的新時尚深入人心。
徐進主任
山東省青島市你我創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徐進主任分析了政社攜手垃圾分類宣教、堆肥等多個減量創新案例,與社區內利益相關方合作,通過賦能和協作機制建立,喚醒鄰里參與身邊減量創新,共同實現社區垃圾分類新生態。
四、重點發布,校園奶盒回收估算減碳
會上,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深圳市羅湖區小水滴環境保護中心、維他奶有限公司、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專家學者組成的聯合課題組重點發布《雙碳戰略下微觀主體的減碳實踐:深圳市校園奶盒回收行動碳收益估算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研究核算時間為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期間回收22821.67kg奶盒,碳足跡涉及收集、打包、運輸、再生多個環節,奶盒回收碳排放低至-2.03kgCO2/kg。其中,再生環節對回收奶盒的環境效益起決定作用,也是回收奶盒順利運營的關鍵環節。總而言之,奶盒回收回收資源的同時帶來碳減排,作為垃圾減量分類治理的“小切口”,深圳市校園奶盒回收行動以小見大推動減碳實踐,也推動了社區生態文明建設“大變局”,撬動社區環境面貌的“大治理”,蝶變出低碳生活的新綠意。
此次論壇匯聚全國行業優質資源,搭建生活垃圾分類經驗交流、理念研討的交流平臺,邀請北京、青島、深圳等市的優秀社會組織和優秀個人對所在地垃圾分類政社協同典型實踐經驗和工作模式開展交流。未來,深圳將進一步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政社協同垃圾分類工作模式,為全國垃圾分類工作蓬勃發展貢獻深圳經驗。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