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高峰論壇期間形成了458項成果,包括國際合作倡議、雙邊和多邊合作成果、務實合作項目等。十年間,綠色逐漸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多方面取得顯著成果。未來十年,綠色金融將在政策體系、伙伴關系、務實合作等多方面繼續助力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一、 “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綠色發展需求旺盛
在基礎設施“硬聯通”方面,沿線市場的綠色發展需求包括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工業等。設施聯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優先領域。在規則標準“軟聯通”方面,沿線市場的綠色發展需求包括綠色融資需求、綠色政策標準需求、綠色人才需求、項目的環境社會風險管理需求等。
綠色融資需求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是發展中國家,經濟高度依賴傳統能源行業、生態環境相對脆弱,面臨迫切的轉型需求。雖然許多沿線國家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提交了國家自主貢獻目標(NDC),并制定了宏偉的能源轉型戰略,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其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但這些氣候轉型的行動需要巨額資金支持。在美元加息背景下,許多沿線國家主權債務風險上升,轉型所需的資金缺口日益擴大。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國家面臨每年4萬億美元的可持續發展融資缺口。
綠色政策、綠色標準和綠色人才需求方面,許多沿線國家綠色產業政策設計缺乏穩定性和前瞻性,綠色產品和技術標準與國際標準不統一,綠色技術人才缺乏。中國在過去十年間實現了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的迅猛增長,積累了豐富的宏觀綠色產業政策規劃經驗、微觀綠色標準建設經驗和大批綠色技術人才。中國可以通過各類發展援助基金和能力建設平臺支持沿線國家制定更穩定合理的綠色產業政策和與國際接軌的綠色標準、培訓更多沿線國家的綠色技術人才,從根本上減少政策波動、統一綠色標準、提高沿線國家的綠色產業“造血能力”,從而便利綠色貿易、提振私營資本和國際資本投資信心。
基礎設施項目的環境社會風險管理需求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在建項目需要采取措施有效降低項目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歷史遺跡和原住民的不利影響,需要項目建設方建立完善的環境社會影響評估和管理體系。我國頒布的《對外投資合作綠色發展工作指引》、《對外投資合作建設項目生態環境保護指南》、《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等綱領性政策指導中資企業在對外投資合作項目的各階段不但要遵守東道國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還要與國際通行標準接軌、遵循綠色國際規則。
二、綠色金融是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綠色發展的有效舉措
(一)統一的綠色投融資規則
統一的綠色投融資規則讓各國金融機構、企業在深化合作、加大綠色投資等方面更加順暢。例如,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和倫敦金融城共同發起的“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GIP)致力于鼓勵全球金融機構和企業強化對投資項目的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推動“一帶一路”投資的綠色化。截至2023年9月,GIP成員擴大到來自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的47家簽署機構和18家支持機構 。GIP的三個地區分會——中亞分會、非洲分會和東南亞分會將有助于探索當地綠色投資機遇,為當地金融機構提供能力建設服務,支持當地綠色金融標準和原則的制定。
(二)多樣的綠色金融產品
“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產品包括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發展援助資金等。綠色貸款方面,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分別設立“一帶一路”專項貸款,秉持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開發和選擇項目。綠色債券方面,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多次組織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分支機構發行境外綠色債券,支持當地綠色金融發展,其中許多綠色債券成為當地首筆中資機構綠色債券。除了中資機構發行的綠色債券,外國發行者能夠通過綠色熊貓從中國債券市場籌集資金。除了傳統的綠色債券,創新型的“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產品也不斷涌現。例如,2022年,“一帶一路”可續期私募公司債券在上交所成功發行,募集資金用于非洲建設項目。本期債券是國內首單“一帶一路”可續期私募公司債券、首單專項用于非洲項目的公司債。綠色發展援助資金的來源包括中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多邊金融機構(如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這些資金向很多沿線國家提供了贈款,是綠色發展資金來源的重要補充,也可以產生重要的杠桿效應。
(三)多元的綠色投融資模式
中國企業從傳統的EPC承包商逐漸向股權投資者轉變;同時,中國的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和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與國際多邊金融機構合作不斷加深,通過銀團貸款、聯合融資、風險分擔機制等,形成多元化融資架構。例如,埃及本班光伏電站項目中,正泰新能源不僅是項目的EPC承包商,而且與沙特阿拉伯國際水能及電力公司(ACWA Power)共同成為該項目的小型股權投資者。該項目采用無追索項目融資模式,中國工商銀行通過平行貸款方式與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合作,通過A/B貸款方式與亞投行(AIIB)合作,為該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將私人投資者、多邊開發銀行和政府的股份結合在一起的公私伙伴關系(PPP)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補充性作用,可減輕政府財政負擔、高效利用私營部門的市場經驗,大幅減低融資成本。
三、“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綠色發展蘊藏新機遇
(一)新市場機遇
“一帶一路”國家中的成熟市場地區(如東南亞)投資需求旺盛。而一些新興市場地區則一般被認為風險較高、市場容量小而投資需求不足。大量的中國企業往往會集聚在熱點國家造成供給過剩,卻忽視了一些冷門市場的潛在投資機會。在一些政局和經濟發展相對穩定的國家,開發可再生能源項目的風險往往會被投資者高估;在這些市場,中國應加大發展融資,開發小而美的惠民生項目。
(二)新行業機遇
“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合作為促進中國和沿線國家能源轉型提供了新動能和新方案。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可再生能源投資和建設項目占能源總投資的比例已超過化石能源。發展中國家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市場在疫情期間展示了相當強的抗風險能力和韌性。未來,單筆所需資金規模較小的風電、光伏等項目將有望成為中國“一帶一路”能源投資中的主導。
除了可再生能源,沿線國家氫能、儲能、公用事業級儲能電池、新能源汽車等新型行業市場也為中國企業提供了重要機遇。例如,綠氫可以對促進“一帶一路”的綠色轉型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重型卡車、航運、海運、石油化工等難以減排的領域。由于交通和能源基礎設施投資是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投資中占比最大的兩個行業,因此將氫能納入交通和石化行業可以為沿線國家綠色轉型和中國企業海外發展提供很多機遇。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降低,光照資源充足的非洲、智利和中東地區的綠氫生產成本也將大幅降低。2022年發布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作為中國首個氫能產業國家級規劃,明確了氫能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戰略性定位。中國氫能產業蓬勃發展的態勢,燃料電池系統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加氫站數量位于全球第一,具有與沿線國家合作的諸多優勢。此外,中國的清潔能源設備生產規模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經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這些新型領域的中國領先企業憑借強大的制造能力、有競爭力的成本優勢和技術優勢,將通過擴大海外產能,推動沿線市場的能源轉型。
原標題:IIGF觀點 |綠色金融鋪就 “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