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數字中國、共同富裕重要論述和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要求,高質量做好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工作,進一步推動改革爭先創優,加強改革經驗推廣推介,營造濃厚的改革氛圍,為浙江“兩個先行”提供支撐保障,特在“浙江省生態環境廳辦公網”“浙江省生態環境政務網”和“浙江省生態環境廳門戶網”“改革之聲”欄目,擇優登載各地各單位改革工作的創新做法、亮點成效,并同步推送省廳“官微”,供各級交流借鑒、互促共進。
2023年5月30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開展第二批噪聲污染防治試點(寧靜小區建設) 工作的通知》(環辦便函〔2023〕168號),杭州成為首批試點城市之一。杭州市拱墅區率先在東新街道試點“寧靜東新”建設,以精準治噪、科學治噪、依法治噪為理念,通過打造全覆蓋感知網絡,建設全過程智慧監管平臺,構建全閉環協同監管機制,打造噪聲智治“拱墅樣本”。今年以來,累計有效噪聲超標預警56次,成功閉環處置案例56起,該區域周邊噪聲信訪量同比下降30%。
一、堅持問題導向,構建全覆蓋物聯感知網
一是明確目標,規劃先行。編制《杭州市拱墅區“寧靜東新”試點創建項目規劃方案》,整體設計打造1張“寧靜系列”噪聲全域感知網、1套噪聲治理體制機制保障體系、一套橫縱向數據共享體系等“6個1”頂層規劃框架,系統謀劃建設。二是組建專班,統籌推進。成立工作專班,杭州市生態環境局拱墅分局聯合街道牽頭,住建、公安、交警、行政執法、市場監管等部門以及社區共同參與,全面梳理部門職責分工,協同推進試點建設,用最快速度實現試點落地。三是深入調研,精準破題。專班深入現場調研,實地調研單位45家,召開協調對接會議12次,意見征集會3次,收到建議20條,為精準破題指明方向。根據調研情況,選定東新街道作為試點區域,圍繞小區、學校、公園、工地四個要素統籌開展試點建設,布設噪聲自動監測點位14個,構建24小時全時段噪聲物聯感知網。
二、堅持數字賦能,構建全過程智慧監管平臺。
一是聚焦場景建設。打造“寧靜東新”應用場景,并迭代升級為“寧靜小區”、“寧靜場館”和“寧靜工地”應用場景,在試點區域建立噪聲污染數字監控網,建立聲源樣本庫,搭建聲學分析云平臺,提供噪聲自動監測數據,實現噪聲實時監測、聲滿意度(煩惱度)地圖繪制、聲源智能識別、聲源追蹤定向、事件推送等功能,實現噪聲可視一張圖、可知一張網、可測一本帳。二是聚焦流程再造。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科技化的手段,實現自動監測提前預警,主動發現問題,交辦處置精準,辦結閉環高效,噪聲污染問題平均處置時間由5天縮減為1小時,助力形成高效高質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管體系,大大提升了治理效能和群眾滿意度。三是聚焦多跨協同。將“寧靜東新”數字駕駛艙模塊與“基層智治系統”、“杭州生態智衛”等綜合性平臺場景融貫,以“融”提效,打通數據壁壘,實現跨平臺信息共享,提升數據有效利用率,助力提升噪聲問題溯源治理水平。
三、堅持機制重塑,構建全閉環協同監管機制。
一是建立社區自治機制。探索社區自治參與噪聲治理,由社區居委會、物業管理部門、業主委員會、社區寧靜守護志愿隊等共同成立屬地綜合管理隊,加強日常巡查,對產生噪音的商鋪等上門勸導。制定小區噪聲管理公約,強化宣傳引導,倡議減少噪聲污染,共建美好家園。二是建立綜合查一次監管機制。健全綜合查一次處置流程,建立綜合查一次檢查清單,針對建筑施工等16類噪聲污染問題,制定14項檢查事項清單,厘清形成部門職責分工表,切實增強監管合力,提高綜合監管效能,形成通力協作、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目前綜合查一次已覆蓋62個工地,開展專項檢查9次,檢查噪聲污染問題60余個。三是建立治理服務機制。建立“寧靜東新”噪聲治理庫和專家庫,尤其針對長期難以治理的噪聲頑疾,開展“環境醫生”和“治理助手”上門診療、對癥開藥、跟蹤服務等,做好噪聲治理攻堅戰“服務保障”。
原標題:(改革之聲)杭州市拱墅區開展“寧靜東新”試點,打造噪聲智治樣本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