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背景和依據
為全力做好中央、省環保督察涉氣問題和中央第四巡視組反饋問題整改,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持續改善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努力完成省政府下達的2023年度環境空氣質量目標任務,市生態環境局在全面評估總結2022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和充分借鑒北京市“四大結構”調整、天津市重點領域精準治理等先進地區管控經驗的基礎上,堅持大氣污染防治方向不變、力度不減,進一步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以PM2.5和O3協同控制為主線,起草了
《成都市2023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二、主要內容
(一)明確工作目標
在確保全市完成省政府下達的2023年度環境空氣質量目標任務和主要大氣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的前提下,鞏固現有空氣質量改善成果,有序推進各區(市)縣環境空氣質量達標,2023年明確了“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00天以上,堅決遏制出現重污染天”的工作目標。
(二)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責任
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工作要求,切實抓好中央、省環保督察整改工作推進,加大涉氣突出環境問題治理力度,確保取得實效。加強統籌調度和督查問責,由市“三大戰役”領導小組定期組織召開全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專題會議,播放大氣污染防治暗訪警示片,排名靠后的區(市)縣政府作檢視發言。由市“三大戰役”辦負責《方案》的組織統籌,結合實際修訂完善《成都市環境空氣質量激勵約束辦法》《成都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大氣、水污染防治約談辦法(試行)》,每周通報全市空氣質量情況;每月調度和通報各區(市)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措施落實和空氣質量常態化管控目標完成情況;每年對各區(市)縣年度空氣質量目標完成情況實施考核激勵,對空氣質量達標的區(市)縣授予榮譽獎牌。由各主責部門及各區(市)縣根據《方案》制定任務實施計劃,明確工作內容、要求和職能職責等,將大氣污染防治納入年度重點工作。由市環保督察辦負責對《方案》、市級部門實施計劃、屬地實施方案落實情況進行督查,將督查結果按程序納入目標績效管理。
(三)細化大氣污染防治六大行動
《方案》圍繞“四大結構”優化調整,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以PM2.5和O3協同控制為主線,深化細化協同降碳、控車減油、治污減排、清潔降塵、綜合執法、科技治氣,提出了具體的六大行動,50項措施,厘清企業主體責任、屬地管理責任、行業監管責任和綜合管理責任,為2023年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提供有力保障。具體如下:
一是協同降碳行動。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持續推進實施清潔能源替代攻堅行動,優化調整中心城區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加快各領域新能源車推廣和新能源配套設施建設,2023年全市新增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10萬輛以上,全市新增充(換)電站不低于500座、充電樁不低于60000個。
二是控車減油行動。加快交通結構調整,出臺“公轉鐵”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持續提升中心城區綠色出行率和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制定落實非營運性質國四及以下排放標準車輛報廢置換新能源車輛的獎勵細則和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機動車提前報廢補貼辦法,2023年至少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老舊車輛8萬輛。按照國家要求實施輕型車和重型車國六b排放標準。加快推進全市工業企業廠區內使用非道路移動機械登記備案和標識管理。
三是治污減排行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著力打造綠色供應鏈,化解過剩產能,增強企業綠色競爭力。持續強化“散亂污”工業企業整治。實施石化、鋼鐵、水泥、玻璃、垃圾發電、工業涂裝等重點行業企業深度治理,加快重點行業重污染天氣績效等級提升,全年支持10家企業申報A級企業(生產線)、50家企業申報引領性企業(生產線)、50家企業申報B級企業(生產線)、200家企業申報C級(非最低等級)企業(生產線)。持續推進揮發性有機物(VOCs)源頭替代工程,全面推進VOCs突出問題整改。持續強化消耗臭氧層物質管控和異味監管,加強餐飲油煙、農業和園林綠化領域污染控制。
四是清潔降塵行動。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筑,持續提高工地揚塵和VOCs污染防控水平,制定出臺《成都市文明施工工地技術標準》《成都市小微工地文明施工技術標準》,建立綠標工地掛牌、摘牌制度。加強城市道路清掃保潔和沖洗除塵,對重點管控區域內核心道路實施積塵排名考核。持續推進引領性混凝土(砂漿)攪拌站建設。
五是綜合執法行動。加強工業領域測管協同,完成一輪全市在線監測數據質量排查,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控“一號行動”專項執法。持續開展“環保取證、公安處罰、交通維修”的機動車聯合監管執法、“打黑油、端窩點、斷鏈條”專項行動和機動車檢驗機構“雙隨機一公開”聯合執法行動,實施新車(含摩托車)、非道路移動機械銷售市場的專項執法檢查。加強對全市施工工地大氣污染防控和臺賬管理檢查,持續開展運渣車專項整治。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和聯動禁燒,強化露天焚燒、露天燒烤巡查,持續開展汽車維修企業專項整治和餐飲油煙污染日常執法檢查。
六是科技治氣行動。持續推進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防控“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工作,強化大氣污染源清單和應急減排清單管理。加強監測體系建設,完成全市街鎮空氣質量監測站數據聯網和質控,補充大氣復合污染背景站、傳輸通道站、垂直觀測平臺和水平垂直通量觀測能力,持續強化重點區域、園區、集群、企業非現場監管能力建設。加強現有數據信息共享和應用,持續強化大氣污染防治領域科研,推進國家環境保護機動車排氣污染控制與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基地)一期建設任務,持續開展成都西部和北部區域聯防聯控工作試點。
(四)綜合保障措施
深化區域聯防聯控,做強成德眉資預測預報中心,持續開展成都平原經濟區八市空氣質量聯合會商,持續提升分區域精準預測預報水平,實現成德眉資同城化城市空氣質量、污染源清單等數據共享。推動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區域各市以工業高架源、VOCs排放源、柴油貨車及非道路移動機械等為重點制定區域減排方案和重大活動保障區域協作機制。強化重點時段空氣質量保障,依托成都市大氣科研重點實驗室和大氣污染防控院士工作站,組建專家和技術團隊,科學精準開展空氣質量保障工作。完善地方法律規章、政策和標準,開展成都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防治立法調研和成都市施工工地揚塵排放標準、汽車維修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人造板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制定前期研究,爭取省上支持,加快推動成都市餐飲油煙排放標準出臺。加強宣傳引導,推動公眾參與,開展大氣污染科普宣傳,強化大氣污染防治普法教育,加強環境信息公開,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引導公眾低碳生活、倡導綠色出行,形成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原標題:《成都市2023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行動 方案》政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