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是國家確定的46個生活垃圾分類重點城市之一,自2017年12月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以來,經過近六年努力,分類處理體系逐步形成,群眾知曉率和社會關注度明顯提升。
2022年,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武漢市生活垃圾分類三年實施方案(2022—2024年)》(以下簡稱《方案》),要求持續有效推進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方案》提出三年工作目標:堅持問題導向、系統治理,強基礎、補短板,提升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基本構建與超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生活垃圾分類治理體系。按三年進一步細化目標,2022年,實際建成分類收集屋300座,創建分類示范點500個,推動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強制分類全覆蓋。2023年,提升垃圾分類處理能力,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60%以上,繼續推進高標準示范點建設,強化公共機構強制分類示范。2024年,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類系統,完善資金投入、市場激勵、法制保障等機制,基本構建形成超大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體系。
《方案》還明確了十項主要任務:
規范投放收運管理:建成分類收集屋1000座,新(改)建環保型分類收集轉運站100座,配足轉運設備、提高分類轉運能力。規范投放收運管理,在有條件的地區推行“帶桶收運、集中清洗”的高品質收運方式。開展垃圾分類執法,嚴查“混裝混運”等違法行為。
提升分類處置能力:重點加快6個生活垃圾焚燒和5個廚余垃圾處置項目建設,推動形成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協同補充、填埋應急備用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置格局。
發揮示范帶動效應:推動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強制垃圾分類全覆蓋,倡導“綠色辦公”,發揮表率作用。打造高標準垃圾分類示范點1500個,示范帶動機關、高校、大型餐飲企業、標準化農貿市場和有物業管理小區垃圾分類基本全覆蓋。在居民小區實行“撤桶并點”、加強桶邊督導,采用積分兌換等激勵措施引導居民正確分類投放。
推行分流分類處理:實施“大分流、細分類”,嚴控工業固體廢棄物、園林垃圾、農業廢棄物等進入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大件垃圾、裝修垃圾從源頭分類收運、專門處理。建設可回收物和
再生資源交投點,推進分揀中心和集散場所建設,完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提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強化餐廚垃圾管理:倡導“光盤行動”,推進餐廚垃圾單獨收集和統一運輸,以小餐飲擴面為重點,實現餐廚垃圾分類收運全覆蓋。鼓勵就地處理餐廚垃圾,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食堂和大型餐飲企業安裝三相分離裝置和就地處理設備1000臺。
推動落實源頭減量:禁止或者限制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開展過度包裝專項治理。加強對農貿市場、商場、酒店、餐飲企業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引導、設施配置和日常監管,推行住宿行業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推動餐飲經營單位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閉環管理有害垃圾:構建“產生者分類投放,區級集中暫存,專業機構運輸處置”的有害垃圾全程分類管理體系,2022年各區(含開發區、風景區、長江新區,下同)均要設置有害垃圾集中暫存場所1座,2023年打通有害垃圾處理鏈條,2024年全面建成有害垃圾閉環管理系統。
創新分類工作機制:快智慧環衛系統建設應用,推進“互聯網+垃圾分類”工作方式,到2024年,建成500個智慧垃圾分類投放示范點,實現生活垃圾產、收、運、處全鏈條信息化閉環管理。鼓勵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和技術創新應用,探索廚余垃圾處理新方法、新工藝,打通廚余垃圾產品用于土壤改良、園林綠化等途徑,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
完善法規政策體系:推動《武漢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出臺,強化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法制保障。研究制定分類計量收費和低值可回收物資源化回收利用補貼政策,爭取出臺大件垃圾、裝修垃圾、有害垃圾分類收集處理扶持政策,推動落實生活垃圾產生者責任,促進垃圾分類減量。
深化教育宣傳引導:將持續開展生活垃圾分類主題宣傳活動,發揮行業指導、協會(聯盟)帶動、志愿者引導作用,并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內容,促進學校、家庭、社區互動實踐。積極開展示范學校創建工作,全市每年建成100所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學校。
此外,垃圾分類應從娃娃抓起。據悉,武漢市將制定《武漢市中小學幼兒園生活垃圾分類的實施方案》,在全市各中小學幼兒園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組織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在環境教育中開展垃圾分類教育,每學年不少于12課時。教材免費發放,循環使用。將樹立垃圾分類意識作為學生核心素養,納入德育工作重要內容。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全部配備分類垃圾桶,與屬地收運部門加強協調溝通,做好校內分類投放收集貯存,及時收取相應垃圾,特別是易腐垃圾,做到“日產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