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外草坪綠草茵茵,濕地內小溪流水潺潺;館內水文化字幕徐徐滾動,懸掛的地球屏幕讓人耳目一新——在南京江寧水-PARK科技館內,一場別開生面的現場會如約而至。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南京市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工作,2023年3月22日上午,由南京市生態環境局、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市教育局、共青團市委、市婦女聯合會聯合主辦的2023年南京市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現場會拉開帷幕。各方代表相聚一堂,共話金陵綠色發展,為共生、共建、共享的南京生態文明教育共同體營造“美美與共”的和諧氛圍。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教育對于推動建設美麗中國,促進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現場,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石勇為活動致辭。為落實《南京市環境教育促進辦法》相關要求,踐行賦能生態于民的初心,自2019年起,南京市生態環境局、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共青團市委、市婦聯等五家單位聯合在全市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推選活動。近年來,南京市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不斷擴大“朋友圈”,在2021年授予兩批共24家基地的基礎上,本次現場會再度為10家第三批市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授牌,并表彰10家優秀基地和10項優秀課程。
“每一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都是一張城市名片。此次評選命名的10家基地,涵蓋了教育場館、城市公園、自然保護區、環境治理設施、美麗鄉村等多種類型,進一步豐富了城市的生態名片。”石勇說。活動現場,一張張各具特色的基地宣傳展板,展示著南京逐夢藍天碧水、踐行綠色發展的愿景,更讓“青山綠水人人愛”的美麗古都,生態美在家園,文明美在心田。
“水-PARK科技館位于秦淮河畔,以水環境生態文明宣傳、水情教育(節水宣傳)為主,打造出具有影響力的生態環保講座及綠色低碳環保課堂。目前該場地已成為開展‘水’教育的有效載體,培育傳播‘水’文化的前線陣地。”作為第三批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代表,南京江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念保對基地特色教育課程的打造作交流分享。
近年來,前兩批南京市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在實踐中,努力結合各自資源稟賦,不斷推陳出新,在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的統籌指導下,不斷豐富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的形式和資源,圍繞“生態向學,綠動南京”這一主題,挖掘課程“深度”,拓展服務“廣度”,持續以“生態+”的模式,面向社會公眾,開展了各具特色的宣教活動,在宣傳了基地的生態資源和生態文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基地社會教育效益。
“水珠在滴答,說著悄悄話;綠青風吹這秦淮河畔,文明美無瑕……”,伴著漢江路小學師生自己創作的《小水滴之歌》,漢江路小學德育主任單振蓉作為優秀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代表進行經驗分享。“秉承‘若水教育’的理念,我們在學校內建設了若水科學探索館,打造出符合孩子特點的教育體驗場所。”單振蓉說,“此項榮譽是對學校開展環境教育的肯定。我們將繼續積極探索科學實踐課程,讓校園成為天然的生態課堂。”
“此次活動為各基地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同時共同探討了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發展方向。我們將更加注重基地‘軟實力’建設,推廣特色課程和項目建設,積極參與‘雙減’后的南京市中小學課后服務工作,將基地變成課堂,讓素材變成教材,讓講解變成互動,提升教育實效,為推動南京生態文明建設營造良好氛圍。”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副主任張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本次活動還特別邀請了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生態所副所長周艷文開展水生態主題分享。在隨后的實地調研環節中,與會人員深入水-PARK科技館,通過參觀、互動、體驗等沉浸式環節,感受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創新動力,激發使命意識和共建綠水青山的責任感。
觀滴水能知滄海,聚滴水可匯涓流。下一步,南京市生態環境局將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把各類與環境息息相關的場所資源,作為展示南京生態文明活力的文化新名片,深化生態環保公眾宣傳,積極打造具有時代氣息、南京特色的環保宣教品牌。
原標題:擴大“朋友圈”,打造共創共享的南京生態文明教育共同體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