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嘉善縣堅持以“生態綠”扮靚“美窗口”、突顯“江南韻”、打造“金名片”,搶抓“雙碳”時代機遇、發揮綠色生態優勢,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關鍵路徑。“嘉善‘生態綠色加油站’探索共同富裕建設新模式”被列入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共同富裕最佳實踐名單,盛家灣生物多樣性體驗地為嘉興唯一入選浙江省生物多樣性體驗地培育名單,嘉善縣為全市唯一入選全省第一批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體驗地。 11月11日,《人民日報》以“嘉善縣發展綠色產業促增收——好環境帶來好日子”為題報道嘉善縣打造綠色共富的典型做法。
一、生態“綠色”勾勒共富“底色”
一是加快推進水生態修復。投入750萬元委托中國環科院按照“世界級河湖”標準編制完成《嘉善縣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以建立“水岸同治”模式全域推行“碧水繞善”,2022年建成碧水河道26千米,完成投資1.54億元??偨Y推廣盛家灣生態修復試點經驗,加快推進東部區域水生態修復等工程,建設完成總投資1.89億元的祥符蕩清水工程,打造世界級濱水空間,形成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新景象。
二是積極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全域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建成生態監測平臺,搭建生物多樣性數據庫框架。加快生物多樣性體驗地建設,構建集參觀游覽、互動體驗和科研教學等功能于一體的示范基地。做靚螢火蟲回“嘉”品牌,通過生態環境、食物鏈改造、螢火蟲保育等措施,恢復重點區域螢火蟲種群數量,螢火蟲種類從1種增加到4種,其中水生螢火蟲3種,占全球已知種類的1/3。
三是持續深化“無廢城市”建設。以資源循環、轉型升級、全民減廢,有效推動固廢源頭減量,2022年1-11月,全縣工業危廢填埋率達到0.27%,努力實現危廢“趨零”填埋。全面落實危廢產、運、收、處環節的定期檢查機制,危廢實現“動態清零”,綜合處置率達到100%。著力推進“無廢細胞”建設,累計完成27家“無廢細胞”創建申報,其中4家“無廢工廠”獲得市級首批命名。
二、綠色“潛能”釋放發展“動能”
一是全域整治騰出綠色發展新空間。在全省率先出臺高碳低效企業排查甄別12條工作指引,重點推進植絨、水泥、鋼鐵等高耗能行業淘汰落后產能,有序推進印染、水泥兩大行業兼并重組,推動實現土地、能耗、碳排三減量。1-11月,累計騰出高耗能落后用能4.25萬噸標煤。用時100天完成西塘鎮紐扣行業整治攻堅,入選全省最佳典型案例,累計騰退紐扣企業800余家,騰退土地面積千余畝。
二是系統重塑打造綠色發展新優勢。以數字化應用推廣和節能減碳為著力點,協同推進數字化綠色化“兩化”融合轉型發展。推進新能源發展,入選省級整縣(市、區)建設分布式光伏試點縣,2022年至今新增并網光伏裝機容量達56.63兆瓦。推動氫能產業發展,以省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省級示范試點區為契機,初步構建起涵蓋氫燃料電池研發生產、氫燃料電池汽車試點、加氫站建設示范的氫能產業生態。
三是戰略轉型激發綠色經濟新動能。加強綠色智造,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工業綠色示范創建,累計創建綠色工廠17個,9家企業成功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通過清潔生產審核驗收350余家,嘉善通信電子高新技術產業園獲評全省首批循環化改造園區,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獲評國家級綠色園區稱號。
三、創新“加碼”破譯致富“密碼”
一是創新綠色金融模式。推行“三治積分+金融賦能+生態綠色加油站”模式,構建激勵引導村民自發參與鄉村治理長效機制。推動生產產品價值實現,助推全市首筆GEP生態價值貸發放。探索推進政府部門投保生態綠色環境救助保險,落地全省首單生態綠色環境救助保險。創新推出碳排放配額質押融資業務,成功發放全市首筆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
二是構建低零碳發展體系。成功入選低碳試點縣(工業綠色轉型方向),長秀村等9個村(社區)入選低碳試點村,成為全市首個獲縣、鎮、村三級省級低碳試點“大滿貫”地區。通過綜合應用光伏屋頂、污水處理、智慧農田等低碳技術,成功打造全國首個竹小匯零碳聚落。開展全民碳普惠行動,截至11月底,累計碳普惠用戶數1.2萬人、碳積分26.27萬分。
三是推廣文旅產業融合。聚焦將綠水青山、田園風光、村落建筑和人居環境等生態優勢轉化為文體旅產業成果,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建設主題,建設5條高品質美麗鄉村風景線,建成50個美麗鄉村精品村,構筑大美嘉善網狀格局。植入部分旅游文創和服務性業態內容,培育村莊的內生性動力,讓農民居家就業、居家創業、增收致富。
原標題:生態為基 綠色為底 嘉善縣奮力打造共富大美新高地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