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生態環境部指導各地深入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編制實施生態環境重要規劃,推進生態環境領域重大改革、重點工程和重要政策,開展相關重大專項工作,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實踐創新成果,涌現出了一批典型案例,現選編,供有關部門、地方在工作中借鑒。
中國(浙江)自貿試驗區舟山片區海洋資源豐富,島礁眾多,海域遼闊,共有大小島嶼1390個,海域面積2.2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約2444公里,沿岸沙灘、港口眾多,是居民生產生活重要場所。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陸上環衛工作取得極大成效,但近海海洋污染治理壓力依然很大,各種海漂垃圾、沿岸生活垃圾、養殖漁業等污染物不同程度地污染著海洋生態環境。為此,舟山市全方位積極探索實踐“海上環衛”機制,有效治理岸灘和近海海洋垃圾,為建設現代海洋城市的美麗海岸線提供堅實制度保障。
建立責任落實機制
落實灣(灘)保潔屬地責任。全市劃定灣(灘)321個,涉及岸線總長度942公里,配備各級灣(灘)管理人員409名,基本建立了市、縣(區)、鄉、村四級灣(灘)管理組織體系。經過近幾年的工作,灣(灘)管理責任基本壓實,海灘垃圾海上(海灘)收集、岸上處置體系基本形成,海灘垃圾治理長效機制基本建立。
將海岸垃圾治理納入城市精細化管理體系。采用“屬地管理、行業管理、誰使用誰管理”模式,明確各縣區(管委會)對岸灘和近海垃圾治理工作負主體責任,城市管理、生態環境、海洋漁業、港航、海事等部門承擔相應職責,港口、碼頭、酒店、工廠等垃圾治理由行業管理單位負責,形成源頭減量、治污保潔、清理轉運全鏈條的岸灘垃圾治理工作格局。
建立四級監督考核機制。市、縣(區)和管委會、鎮(街道)和村層層落實分片包干,強化屬地管理,建立符合當地實際的灣(灘)垃圾發現、清理、收運長效機制和監督考評制度。同時,不定期暗訪檢查,一旦發現問題立即督促整改。
組建常態化“三支隊伍”
建立專業化海上保潔隊伍。各縣(區)政府、管委會切實加強對海上環衛隊伍的建設,提升垃圾清理和處理能力。
建立海域海岸線保潔隊伍。公開灣(灘)、港口灣(灘)、漁業港口灣(灘)、景區景點灣(灘)管理責任主體信息,同時明確灣(灘)保潔責任體系。
大力培育“民間灣灘”志愿者隊伍。鼓勵志愿隊伍開展凈灘行動,參與海上環衛工作,助推“美麗海灣”建設。
完善岸灘巡查管理機制
統籌協調全域岸灘巡查管理工作。各級灣(灘)管理組織對責任岸線、灘涂定期巡查、履職報告。
定期開展海灘垃圾清理。結合建設“美麗鄉村”和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定期開展海灘垃圾集中清理和專項行動。
組織開展灣(灘)執法檢查。強化部門協作,密切配合,協同推進,開展灣(灘)垃圾治理工作監督檢查,共同凈化灣(灘)環境。
創新科技巡查手段
運用遠程視頻監控、無人機巡視等技術輔助手段,提升清海凈灘保潔效率,形成發現、督查、反饋閉環機制。
在問題發現階段,委托第三方采用無人機對灣灘、入海排污口等每半月1次進行逐點巡查監測,對航拍或現場調查發現的問題影像資料進行分析研判,出具巡查報告和問題清單。
在問題交辦階段,根據動態巡查結果和問題清單,根據“門前三包”原則區分責任單位,交辦責任單位,提出整改意見和建議,定期暗訪檢查。
在整改反饋階段,要求問題清單交辦后一周內整改到位,難度較大的可順延一周整改。問題整改前后對比照片按時間節點反饋至市治水辦。
強化要素保障
加大資金保障。積極爭取財政等相關部門支持,通過統籌安排海域使用出讓金或其他財政保障等方式,籌集海上環衛專項資金,用于船舶車輛運行維護、人員費用支出等,保障海域海灘打撈保潔和收集轉運的有效運行。
健全信息化預測預報。采用視頻圖像識別、動力數值模擬技術,實現對近海垃圾漂移軌跡預測預報,支撐精準治理保潔。加強海灘垃圾治理工作宣傳,鼓勵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海灘垃圾凈灘活動,為海灘垃圾治理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原標題:綜合規劃與政策典型案例 | 自由貿易試驗區?:浙江省舟山市探索建立“海上環衛”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