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提出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以高水平保護繪就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山西。
針對藍天、碧水、凈土這三場保衛戰,《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了重點舉措。
藍天保衛戰
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深入實施燃煤鍋爐和工業爐窯清潔能源替代,有序開展農業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散煤替代,持續推進清潔取暖改造,力爭實現全省平原地區散煤清零
臭氧污染治理:安全高效推進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全過程綜合治理,開展低(無)揮發性有機物含量原輔材料和產品源頭替代,推進簡易低效揮發性有機物治理設施清理整治,以工業爐窯污染綜合治理為重點,開展涉氣產業集群排查及分類治理,深化氮氧化物減排,強化污染治理設施運維監管,實施精準脫硝。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將揮發性有機物納入環境保護稅征收范圍。
移動污染源治理:深入開展清潔柴油車(機)、清潔運輸、清潔油品等專項行動,全面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有序推廣清潔能源汽車,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
碧水保衛戰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加強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強化溯源整治,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全面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杜絕污水直接排入雨水管網。
黃河生態保護治理:加強沿黃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實施黃河流域“清廢行動”,基本完成尾礦庫污染治理,完成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與污染狀況調查評價。
實施“七河”流域污染治理:深化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大清河(唐河、沙河)等“七河”流域綜合治理,實施工業園區污水收集處理排查整治,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工業園區集中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和尾水生態化治理。
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加快推進全省縣級及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基本完成鄉鎮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定、立標并開展環境問題排查整治。
凈土保衛戰
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優先治理水源保護區、黑臭水體集中區域、鄉鎮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城鄉接合部、旅游風景區和重要河流沿岸等七類村莊生活污水,基本消除較大面積的農村黑臭水體。
土壤污染防治:實施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依法推行農用地分類管理制度,加大優先保護類耕地保護力度,強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受污染耕地集中的縣(市、區)開展污染溯源,因地制宜制定實施安全利用方案。
《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比例完成國家下達目標;設區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降至每立方米39微克以下,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降至每立方米70微克以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4.5%以上,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實現“藍天常駐”;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71.3%,全面消除劣Ⅴ類斷面和城市黑臭水體,地下水環境國控考核區域點位Ⅴ類水體比例不高于6.67%,實現“綠水長清”;土壤污染風險有效管控,固體廢物治理和環境風險防控能力明顯增強,實現“黃土復凈”;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黃河中游和京津冀重要綠色生態屏障更加牢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藍天白云、水清岸綠、土凈田潔成為常態,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在全社會廣泛形成,美麗山西建設目標基本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