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態環境部選編了一批生態環境領域重大改革、重點工程和重要政策、重大專項工作中涌現出的典型案例供借鑒。其中,自2022年10月1日起連載了【環保信用評價】篇,到目前已經公開了8個案例。
環保信用評價,相信企業對此已經不陌生了。我國自2013年年底就公布了《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試行)》,2019年11月,全國統一的環境影響評價信用平臺啟用。今年,《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還再次強調,要完善生態環保信用制度。
同時,各地也相繼開始進行環保信用監管模式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自2013年至2021年,據河北、遼寧、江蘇、浙江等12省(市)不完全統計,評價企業已累計超過74萬家(次)。據悉,目前已經有21項指標被納入了評價體系中,甘肅甚至有27項,各地具有特色的環保信用評價指標體系逐步成型。而環境信用監管體系也愈發完善,評價信息和結果互通共享或進一步打通跨區域的信用監管路徑。
“盡管評價標準在各地具有較大差異性,但其內容基本覆蓋了企業在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環境管理、社會監督等多方面的環境行為表現,企業若想獲得較好的環保信用評價結果,需要切實對照環保信用評價指標改進其環境行為,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嚴格遵守生態環境法律法規。”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萱
如果環保信用不佳會有什么影響?
融資、審批、公共服務,這些現在都與環保信用有非常直接的關系,甚至會掛鉤市場成本,包括各項生態環境保護許可事項、專項資金發放、科技項目立項、評優評獎活動,朝著“守法者獲益”的結果倒逼企業守信。與之對應的,環保守信其實能夠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那么,環保失信企業還能“自救”嗎?
當然,“亮紅燈”不是目的,督促和引導才是。環境信用修復,就是國家為了企業糾錯而探索的新機制,配合環境信用評價和監管,打造環境信用生態閉環。生態環境部分享的典型案例中就涉及到了各地在此方面的實踐。
如江蘇,設立了綠藍黃紅黑環境信用標識制度,實施差別水電價政策,利用信用懲戒督促企業守法,并且允許企業申請信用修復,提升或者還原信用等級。據悉,南通市還完善了綠色信貸機制,對于偶發因素造成的環境信用評價結果下降企業,實施差別化管理,為輕微失信設置了“緩沖帶”。
如福建,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上同步環境信用評價結果,對于失信企業,當地相關部門會采取一系列措施幫助企業整改,包括政策解讀、開展指導等。而企業申請信用修復將由當地進行核查,復核,確認整改情況和懲戒期限,確認信用修復的信息也將同步到平臺上。
“我們經過調研分析發現,大部分失信企業,對環境信用修復的有關政策了解不夠,導致企業未能主動對失信行為進行糾正。還有一些企業,不知道如何進行環境信用修復,部分企業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一些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已經構成環境失信”,江西宜春生態環境局相關人員如是稱。
在這樣的背景下,環境信用修復工作的開展顯得更為迫切。北京信用學會副秘書長、首都師范大學信用立法與信用評估研究中心研究員薛方也曾表示,我國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市場主體,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應精準描繪出企業的“信用風險畫像”,實現精準監管、重點監管、源頭監管、信用監管。
信用修復有“力度”,信用修復有“溫度”,信用修復有“速度”,信用修復有“廣度”,黑龍江探索推行信用修復“專項推進、主動服務、協力聯動、加強宣傳”機制的要求做了很全面的總結。讓守信者獲綠色名片,得實惠,減壓力,這就是環保信用修復機制施行的初衷。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