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1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招待會。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翟青圍繞“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主題與記者交流。
隨著近年來城鎮化和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作為環境保護的一把利劍,這些年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推動解決了許多環境問題。
在記者招待會上,翟青宣布將認真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全面總結督察實踐經驗,系統謀劃開展第三輪督察!
01
前兩輪效果顯著
翟青介紹,從2015年底試點開始到現在,督察已經完成了對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兩輪全覆蓋,并對一些部門和中央企業開展了督察。幾年來,督察取得“中央肯定、百姓點贊、各方支持、解決問題”的顯著成效,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經濟效果、社會效果和環境效果,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地落實。通過督察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得到堅決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全黨全社會形成了高度共識。
二是壓實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各地區各部門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把督察作為重大的政治任務、重大的民生工程、重大的發展問題,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
三是解決一大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督察聚焦生態環境領域突出的矛盾和重大的問題,啃掉“硬骨頭”、消除“老大難”,解決了一批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能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實際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督察整改方案中明確的一條一條要拉條掛賬的問題,一類是在督察期間群眾環境信訪舉報的問題。第一輪督察整改方案明確的3294項任務總體完成率近96%,第二輪前三批整改方案明確的1227項任務已經完成近60%,第四、五、六批整改正在積極有序推進。兩輪督察共受理群眾環境問題的舉報28.7萬件,已經辦結或階段性辦結28.6萬件。
四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督察推動各地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翟青表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體制創新和重大改革舉措,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重大原創性成果和制度性保障。在督察的每個關鍵環節、每個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掌舵定向、引領前行,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親自審閱了每一批督察工作安排、督察報告、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實情況的報告,為做好督察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由此可見,第三輪環保督察力度將一如既往。
02
第三輪環保督察哪些問題會是重點?機會在哪?
中國水網回顧前兩輪環保督察,管網、污泥、垃圾填埋等問題十分突出,查處了多起相關違法行為。
管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到,要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而行業內常說的一句話是“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關鍵是排口,核心是管網。”近年來,我國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十三五”期間全國城鎮污水處理率已達到95%以上,但管網一直是我國污水處理中的短板,管網覆蓋不足、漏損、客水擠占管網、錯接混接、溢流等問題普遍存在,這也正是我國污水處理率高但污水收集處理率仍比較低,黑臭水體頻發的主要原因。
為解決管網問題,2021年,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印發《“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發改環資〔2021〕827號),其中對于“十四五”時期的管網工作進行詳細的安排,提出到2025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全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爭達到70%以上,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
E20研究院指出,2021年,住建部首次在年鑒中公布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的數據,2021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為68.6%,同期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則高達97.89%,兩個指標差值超過了29%,表明我國污水收集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十四五”時期管網的建設、改造、修復仍需重點關注。據《2021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顯示,2021年城市污水管網總長度超過40萬公里,當年城市新增污水管網長度3.37萬公里,2020和2019年城市新增污水管網長度分別為4.16和2.82萬公里。
“此外,考慮到水環境治理的達標要求以及污水資源化的系統規劃,污水集中與分散處理將會被統籌規劃,從而對于管網的布局方式亦會帶來一定的改變。”
垃圾處理處置
近年來雖然全國各地生活垃圾處理能力不斷提升,處理缺口正在逐漸縮小,但存量填埋設施的環境問題日益顯現,已然成為生態環境新的風險點。特別是滲濾液處理不達標、防滲系統薄弱、日常作業不規范等環境隱患突出,對周邊環境構成潛在威脅。一些填埋設施庫容漸滿、服務年限陸續到期,改造難度大成本高成為推進封場整治的主要制約因素。
E20研究院認為,焚燒、填埋負荷失衡將在短期帶來垃圾收運體系提升的項目機會,以及長期跨區域垃圾焚燒處理機會。而超負荷、超期運營將帶來持續的填埋場精細化運營管理及修復工程機會。
工業廢水
2021年5月,據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介紹,在第二輪第三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中,存在諸多污染生態環境的問題,群眾反映十分強烈。其中,比較受關注的就有工業企業違法超標排放廢水,篡改檢測數據或數據造假等現象。
去年,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提出要積極推動工業廢水資源化利用,實施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工程,并實施污水近零排放科技創新試點工程。鼓勵工業企業使用再生水,提高重復利用率,如何將城鎮污水與工業用水更好的統籌,如何破解零排放的技術難點,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問題。
E20研究院指出,再生水利用市場在“十四五”時期將會逐步釋放。據住建部數據顯示,2021年城鎮(城市、縣城,不含建制鎮)再生水生產能力達到8131萬立方米/日,較2020年新增1225萬立方米/日,增速17.74%,與此同時,再生水利用量也快速上漲,2021年城鎮再生水利用量達到176.1億立方米,增速達到19.24%,未來仍將保持較快增速。
土壤修復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意味著土壤污染治理市場或將在未來被重點關注,第三輪環保督察或將更加重視土壤修復問題。
事實上,自《土十條》拉開了土壤污染治理的序幕以來,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土壤污染防治等相關政策與市場已頻頻發力。土壤污染防治已多次在近兩年的重磅文件中“亮相”。
隨著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的完成,各省市陸續公布并定期更新污染地塊修復名錄:截止2022年1月,全國污染地塊總數達到770塊。
E20研究院認為,“凈土保衛戰”在“建設美麗中國、鄉村振興、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土地經營流轉”等國家引導性政策推動下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對土壤污染源頭防控的加強和重視是土壤修復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由“先污染,后治理”向污染管控協同高效治理的戰略轉變。不斷完善的土壤環境政策制度,以及不斷嚴格的土壤環境監督執法將有效保障土壤污染的源頭防控,而土壤環境的監測檢測、土壤環境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污染溯源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土壤環境管理與修復的咨詢服務等都將成為污染源頭防控工作的重要支撐。而土壤修復行業標準體系規范的不斷健全,也將推動土壤污染治理的市場機制與商業模式的不斷成熟,從而推動行業技術裝備化,成果產業化的高速發展。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監測數據造假、污泥無害化處置不力、建筑垃圾非法處置等問題也需受到關注。
原標題:第三輪環保督察怎么搞?劍指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