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1日,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關于《湖南省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做好碳達峰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為在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應基礎上有序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支持做好碳達峰工作,《方案》明確工作主要目標:
到2025年,能源安全保供能力持續增強,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成效顯著。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2%左右,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穩步推進,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2%左右,能源生產環節持續降碳提效,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為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到2030年,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初步形成,能源領域碳排放如期實現達峰。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顯著提升,能源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能源轉型體制機制更加健全。
此外,文件還提出四大項重點行動。
能源結構調整優化重點行動
1、新能源高質量躍升發展行動。因地制宜利用農村空閑場地、魚塘水面、溝渠等空間資源,建設一批林光互補、漁光互補和農光互補等集中式光伏電站項目。加快推進納入國家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試點的12個縣(市、區)開展試點工作。優先利用采礦沉陷區、荒漠化土地建設光伏電站,組織實施好湖南婁底百萬千瓦光伏等生態治理項目。在消納空間、送出條件有保障的前提下,全面啟動全省風電項目前期工作,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市場化發展體制機制,按照“儲備一批、成熟一批、推進一批”的思路,推動省內風電規模化和可持續發展,帶動省內風電產業發展壯大。
2、調節性電源規模化多元化發展行動。抽水蓄能:加快平江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推動安化、汨羅、炎陵、桃源、攸縣等13個已納入國家規劃“十四五”重點抽水蓄能電站開工,適時啟動宜章麻子坪等5個已納入國家“十五五”“十六五”規劃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積極開展中小型抽水蓄能電站建設試點。煤電靈活性改造:優先提升30萬千瓦級煤電機組深度調峰能力,“十四五”期間力爭完成26臺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任務,實現省內存量公用煤電機組“應改盡改”,改造后最小技術出力達到額定容量的35%,增加系統調峰能力47萬千瓦以上。氣電:加快推進華電長沙、湘投衡東、華能湘陰等大型燃氣調峰電站建設,確保“十四五”期間投產296萬千瓦,推動其它具備條件的項目開展前期工作。新型儲能:推動電化學、壓縮空氣、氫(氨)、熱(冷)等不同類型儲能在電網側、電源側、用戶側等應用。支持風電、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用電企業、綜合能源服務商合理配置儲能電站,建設一批電網側集中式共享儲能項目。
3、適應新能源躍升發展的電網構建行動。提高配電網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加快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智能化技術應用,滿足大規模分布式電源廣泛接入和高效消納。建設湘西自治州-婁底西、宗元-船山500千伏工程,形成西電東送4回通道、南電北送5回通道的送電格局;加快推進資興東、江華北、桂陽南、沅江東、通道等一批220千伏新能源匯集站及配套電網工程建設。推動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與項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并網。
能源低碳科技創新行動
1、新能源先進發電技術攻關。積極研發低成本、高性能、系列化山地大型低風速風機整機產品;加強大尺寸風電葉片復合材料、超長葉片與段式葉片、3MW以上主軸軸承、液壓變槳與液壓偏航系統、復合塔筒等核心零部件研制及產業化。開展下一代N型高轉換效率太陽能電池關鍵技術研究;開展新型晶體電池低成本、產業化制造技術研究;加強光伏智能組件、BIPV、家庭微電網分布式光伏、“光伏+儲能”等關鍵技術創新。
2、新型儲能技術攻關。開展大容量長時儲能器件與系統集成研究,研發長壽命、低成本、高安全的鋰離子電池,開展高功率液流電池關鍵材料、電堆設計以及系統模塊的集成設計等研究,推動大規模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和高功率液流電池儲能電站系統設計。開展長壽命大功率儲能器件和系統集成研究,組織大功率飛輪材料以及高速軸承等關鍵技術、電介質
電容器等電磁儲能技術攻關、電化學超級電容器等各類功率型儲能器件等研究,推動兆瓦級超級電容器、飛輪儲能系統設計與應用。
3、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攻關。鼓勵在岳陽、長株潭、衡陽等具備氫能生產、利用條件地區,加強高性能燃料電池及高效氫氣制取、純化、儲運和加氫站等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示范。重點突破大規模、高效率、長壽命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技術,研究電解水制氫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發電一體化協同技術創新。積極探索氫能冶金、水泥熟料煅燒氫能利用技術。
4、能源與數字技術融合創新攻關。依托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搭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綜合能源服務平臺,為園區內的企業提供電水氣熱的綜合能源服務,保障計量數據的可靠溯源和可信采集。完善湖南能源大數據智慧平臺,統籌推進全省煤、電、油、氣、新能源和儲能靈活高效利用。推進全省能碳一體化數據平臺建設,實現多層級能耗和碳排放數據一體采集、一體統計、一體監測。
能源產業鏈減碳重點行動
1、燃煤發電機組節能降碳行動。推動高煤耗機組高效節能降碳,重點開展汽輪機通流改造、鍋爐尾部煙氣和汽輪機冷端余熱深度利用改造、煤電機組能量梯級利用改造、電機節能提效改造。力爭“十四五”期間實施節能改造機組42臺,改造后供電煤耗下降約5.7克/千瓦時,節約標煤量約33萬噸/年。
2、燃煤發電機組供熱改造行動。促進燃煤發電機組向熱電聯產機組轉型,積極拓展工業供熱市場,適當發展長輸供熱項目,力爭“十四五”期間實施供熱改造機組改造25臺,改造后增加供熱能力88萬千瓦,機組供電煤耗下降約2.7克/千瓦時,節約標煤量約20萬噸/年。
3、能源產業鏈智慧化減碳。加快數字化技術應用,推動能源全產業鏈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實現能源開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全過程用能和碳排放監測。鼓勵智能光伏等產業技術創新升級和多行業特色應用。鼓勵建設智慧能源管理系統。
用能方式綠色轉型重點行動
1、“氣化湖南”行動。依托“一干三支”國家天然氣管道,推進省內天然氣支線向縣(市、區)拓展,加強區域內互聯互通,長株潭地區形成天然氣“日”字形環網,湘西、湘中、湘南地區聯環成網。積極開拓天然氣消費市場,優先保障民生用氣,因地制宜實施“煤改氣”工程,合理布局天然氣調峰電站。力爭2025年天然氣消費達到100億立方米,2030年達到150億立方米以上。
2、“電動湖南”行動。新建住宅小區按不低于100%的車位比例建設充電設施或預留建設條件;高速公路既有服務區和加油站按不少于60千瓦的快速充電樁建設,新服務區、旅游度假區、城鎮公共停車場所和黨政機關、產業園區按不低于30%的車位比例配建充電樁;公交、出租、物流等公共服務領域,優先在停保場配建充電設施,在道路沿途因地制宜建設快充站。完善充電設施智能服務管理平臺,形成“車樁相隨、開放通用、標準統一、智能高效”的充電設施體系。到2025年,充電設施保有量達到40萬根以上。
3、園區用能系統改造行動。優化園區能源系統,在企業相對集中、熱能資源互利的產業園區推廣集中供熱供氣和綜合能源服務模式,對園區燃煤鍋爐、余熱鍋爐、供熱管網進行改造,增加分布式清潔能源供應,形成太陽能、生物質能與常規能源多能互補的供能模式。
4、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行動。大力推動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在居民生活、交通樞紐等領域的推廣應用。支持既有和新建建筑建設低碳智慧用能系統,鼓勵使用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推進學校、醫院、政府機關等公共機構新建建筑屋頂光伏發展。
5、低碳零碳鄉村建設行動。選擇一批擁有特色產業的鄉村,引導實施農業生產、鄉村產業和生活用能設施全電化改造,優先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力,推廣高效節能技術裝備,推動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能等清潔供能,促進鄉村能源高質量發展。
《湖南省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做好碳達峰工作的實施方案》原文詳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