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態環境開設“生態環境保護這十年”欄目,從不同角度展現十年間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進展與成就,從中我們亦能感受到這十年我國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及投入的心血,感受到水、大氣、土壤等環境質量的明顯改善。
下面,就和小編一起走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這十年吧~
關鍵詞一:環保督察
2015年底,中央環保督察首次在河北省開展試點;2018年,完成第一輪環保督察全覆蓋,并對20個省(區)開展“回頭看”;2019年,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啟動;2022年,分六批對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個部門、6家中央企業開展督察并圓滿完成任務。
截至今年上半年,第一輪督查和“回頭看”整改方案中明確的3294項整改任務,總體完成率達96%;第二輪督察前三批整改方案匯總明確的1227項任務已完成近60%;兩輪督查共受力轉辦群眾舉報28.7萬件,并已辦結或階段性辦結其中的28.6萬件。
關鍵詞二:法規標準
十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不斷完善,并于2018年正式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截至今年7月底,已制修訂的國家生態環境標準達1215項,現行國家標準2283項,備案地方生態環境標準256項,先行地方標準271項。
同時,為支撐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十年間制修訂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達92項,大幅削減水泥、化工等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促進環境質量改善。
關鍵詞三:科技、財政支持
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部聯合科研院所、高效、企業等500余家優勢單位,在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構建起協同攻關模式,組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
“十三五”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生態環境資金3439億元,用于大氣、水、土壤、農村環境整治等方向,2016年至2022年資金體量增幅更是達到了63%。同時,生態環境部與國家開發銀行等10家金融機構建立合作機制,做好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工作。在2022年7月15日,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正式設立,首期規模達885億元。
關鍵詞四:碧水保衛戰
據統計,2021年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4.9%,比2012年提高了23.3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1.2%,比2012年降低了9.7個百分點。
聚焦大江大河保護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群眾飲水安全、工業水污染控制、疫情相關醫療廢水等重點方面,我國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并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21年底,長江、黃河、珠江、淮河等利于水質顯著提升,全國2700余家工業園區建有3400余座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關鍵詞五:海洋生態文明
從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到生態環境部開始,陸海統籌保護的步伐就已不斷加速。如今,《海洋環境保護法》啟動修訂、《“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也已印發,陸海統籌治理體系建設新新格局漸成。
2021年,全國近岸海域優良和素質比例達到81.3%,較2012年提升約17.6個百分點。沿海省(市、區)全部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截至2020年底已有海洋自然保護地145個,總面積約790.98萬公頃,并構建起1359個海水質量國控監測點位。
關鍵詞六:大氣污染防治
與2013年相比,2021年全國PM2.5平局濃度下降56%,重污染及以上污染天數減少87%,并持續推動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全國清潔能源消費占比上升至25.5%,完成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農村散煤治理2700萬戶,減少散煤使用6000多萬噸。
噪聲污染防治方面,生態環境部將其作為重要工作之一,并相繼推進60多不國家層面規劃和重要文件中納入相關內容,持續提升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點位占比;消耗臭氧物質管控方面,累計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50.4萬噸,1995-2014年間就已累計避免11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溫室氣體排放。
關鍵詞七:碳
2021年,全國碳減排強度同比下降3.8%,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6.6%,風電、光伏發電等裝機量均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世界的一半。
同時,全國碳市場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在2021年正式啟動交易,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截至2022年7月15日累計成交額84.95億元,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4億噸。
我國還陸續在6個省和81個城市開展了三批低碳省市試點,同時開展了低碳工業園區試點、低碳社區試點和低碳城(鎮)試點創建工作,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低碳試點體系。
關鍵詞八:凈土保衛戰
目前,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全國地下水考核點位質量極差比例控制在15%左右,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污染風險基本得到管控。
為打贏凈土保衛戰,生態環境部陸續出臺《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辦法》等,并開展全國土壤普查工作,啟動全國土壤環境信息平臺,建成土壤環境監測網絡等,已將1.8萬多家企業納入重點監管單位名單。
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重點村莊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40%以上,建立農村黑臭水體國家監管清單,并助力提升農村地區垃圾處理能力,已有90%以上的自然村能進行生活垃圾收運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