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9日,阿里巴巴集團發布《2022阿里巴巴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報告》。從其上看,上一次阿里發布ESG報告還是2018 ESG,時隔4年,阿里對ESG的理解到哪兒了呢?
“ESG意味著創造商業之上的價值,它既為解決一系列 全球性挑戰提供了行動框架,也是阿里巴巴走向102 年的重要基石”,阿里CEO開篇表示,ESG成為阿里巴巴面向未來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既需要對接國際標準,更需要符合中國實際,如何與他們(消費者、商家、合作伙伴)共同建設一個綠色、可持續的新商業生態,共同創造商業之上的價值,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新課題。
就環境這個維度來看,阿里表示2021年,公司是中國排名第一的可再生能源購買者,今年上半年,阿里清潔能源交易也超過了8億度,相比2021全年增長150%以上。2022財年,阿里總共減碳619,944噸,自有數據中心的平均能源使用效率PUE為1.247。
目前,阿里確定跟阿里巴巴最相關的22項ESG議題,將其納入七項行動方向,即修復綠色星球、支持員工發展、建設可持續的美好生活、幫助中小微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升社區的包容和韌性、推動人人參與的公益、構建信任關系。
報告還顯示,阿里致力于構建綠色低碳辦公園區,實施了舊樓改造減碳實踐,開展了節水管理、資源和廢棄物管理,并且設計了員工參與的活動和機制,包括隨手關燈、雙面打印、回收紙箱等14種低碳節能行為,以及低碳出行和通勤,逐步減少不可降解塑料餐盒等等。
低碳辦公園區之外還有低碳零售場所,包括環保型制冷劑推廣、排油煙風機自動控制、自動人行道加裝變頻控制、門店能耗的自動化管控、光伏發電,成立專門的節能團隊并進行節能改造等等。
綠色物流方面,阿里旗下的菜鳥也從綠色運輸、綠色倉儲轉運、綠色包裝、綠色回收四個方向實施了一系列措施。此前菜鳥就透露,截至2021年底,“回箱計劃”已經覆蓋近10萬個菜鳥驛站,預計每年可回收上億快遞紙箱包裝。2021年,菜鳥綠色物聯全鏈條減碳超25萬噸,就在6月,菜鳥還接入了浙江碳普惠平臺,讓每一次減碳行為都能獲取碳積分。

不久前,國資委剛剛發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明確要求“推動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專項報告,力爭到2023年相關專項報告披露‘全覆蓋’”。以央企、國企,機關單位、政府單位、公共機構等為“試水”對象,這幾乎是默認流程了,也表明我國推廣ESG工作機制的意愿,向全社會發出了信號。
實際上,近年來基本上大型企業都已經先一步洞察了這種趨勢,開始進行ESG披露,包括市場資本也將ESG評級作為參考的重要標準。據GSIA(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發布的《全球可持續投資評論2020》顯示,可持續投資管理資產共占管理資產總額的35.9%。彭博資訊更是預計,今年全球ESG資產將突破41萬億美元(約277萬億元)。
所以,作為互聯網平臺里的“戰斗機”,阿里也早早有了“盤算”。2021年,阿里就曾透露過,已經在董事會層面成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將ESG確立為公司未來發展的價值基礎,確立了“到2030年,阿里巴巴自身運營實現碳中和”、“到2035年帶動生態累計減碳15億噸”這樣的剛性目標。
同年,阿里旗下的天貓與14個品牌發起成立“綠色商家聯盟”,共同發出《綠色商家聯盟倡議書》。就連天貓雙十一也在2021年首次“標榜”ESG——以消費者體驗為標尺,追求平臺服務與社會價值及ESG的相融。這倒與阿里報告中的一句話相當吻合,“ESG是一座通往未來的橋梁”,不再刻意去談GMV,也不再只抓著KPI不放,而是轉向了OKR。
“ESG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衡量好公司的重要標準”,阿里曾如此評價ESG,確實ESG也成為了目前國際投資市場的熱點,阿里的加碼并非沒有道理。去年2月,阿里發行了為期20年的可持續發展債券,所得凈額約9.87億美元,差不多68億人民幣,將全部用于支持12個ESG相關項目——45.7%投入能源效益項目,35.7%投入綠色建筑項目,3.7%用于可再生能源及循環經濟和設計元素,這個消息還轟動一時。
頭部企業的探索將帶來良好的示范效應,無論是積累的經驗還是創新的模式,都將為更多企業披露ESG報告提供參考范本。不可避免,ESG東風已至,所有企業都應早作謀劃。
ESG——
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從三個維度評估企業經營的可持續性與對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