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7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十四五”環境健康工作規劃>的通知》,要求加大環境健康風險監測評估、提升居民環境健康素養、持續探索環境健康管理對策、增強環境健康技術支撐能力、打造環境健康專業人才隊伍。
目標
緊密銜接健康中國和美麗中國建設,為助推生態環境管理科學 化、精準化發展培育新動能,提供新動力。到 2025 年,基本掌握全 國重點地區高環境健康風險源分布特征,環境健康風險監測布局初 步形成;進一步完善環境健康標準體系,研制一批環境健康風險評 估技術規范和模型計算軟件;在 10~15 個地區開展環境健康管理試 點,環境健康管理實現多層次、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打造專業化 隊伍,累計開展業務培訓 5 萬人次;營造全社會支持參與環境健康 工作的良好氛圍,全國居民環境健康素養水平達到 20%及以上。
(一)加強環境健康風險監測評估
1.識別風險分布狀況。充分利用污染源普查、生態環境監測、排污許可、“三線一單”、敏感區分布、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經濟結構以及環境健康調查研究等數據資源,研究構建環境健康風險源識別和區域風險評估技術方法、指標體系及數字化模型。篩選高風險源清單,結合污染源、污染物、暴露途徑、暴露路徑及可能受到潛在污染影響的敏感人群分析,繪制風險分布地圖,識別高風險區域及其關鍵影響因素,提出環境健康風險分區分級管理對策,推動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加強監管。
2.監測風險發展趨勢。分析環境健康風險監測與評估業務需求,結合現有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編制環境健康風險監測體系建設方案,逐步納入國家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選取典型地區,試點探索國家、地方、企業多元參與的業務體系與工作機制,關注與人群暴露直接相關的環境要素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監測,優化監測點位和監測項目設置,加強學校、醫院、居民區等敏感區域監測點位布設,及時掌握風險發展規律、研判發展趨勢。
3.豐富風險評估參數。修訂中國人群暴露參數,及時反映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中國人群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的影響。根據生態環境管理業務活動涉及的典型暴露場景,細化暴露參數分類,明確使用原則,增強數據的實用性。跟蹤國內外農藥、高關注物質研究進展,建立有毒有害物質毒性數據庫。向社會提供中國人群暴露參數和有毒有害物質毒性數據查詢使用服務。
(二)大力提升居民環境健康素養
4.監測居民環境健康素養水平。修訂《公民環境與健康素養測評技術指南(試行)》,完善素養測評題庫。制定全國居民環境健康素養監測總體實施方案,建立素養監測工作網絡,每個省份建立不少于 6 個縣(市、區)監測點。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逐步建立素養監測數據收集、整理、共享平臺和工作機制。監測居民素養水平,把握不同人群素養水平差異、發展趨勢和影響因素。按程序發布監測信息,促進監測結果的應用,為評價、完善素養提升行動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5.倡導綠色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加強宣傳動員,把提升居民環境健康素養作為建設健康中國和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引導縣(市、區)政府和相關部門結合日常宣傳科普工作制定推進計劃,廣泛動員單位、社區、社會組織、家庭、個人和媒體參與。重點加大對農村居民的宣傳科普力度,結合各地特色挖掘傳統生態文化內涵,促進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倡導人們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維護健康人人有責”的基本理念,培養自主自律的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爭做文明風尚的培育者、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倡導企業增強履行社會責任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在保護環境、維護公眾健康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倡導政府部門強化社會責任,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良好風尚中率先垂范。
6.搭建多元互動的宣傳科普平臺。把握宣傳、策劃、包裝各個環節,充分挖掘現代媒體效能,圍繞環境健康相關知識,打造以“美麗中國,健康你我”為主題的科普宣傳品牌。創造更多科技界與公眾交流的機會,支持各類科學共同體、社會組織、學校、企業、社區和個人等社會力量參與,充分利用各類科普陣地,結合六五環境日、全國低碳日和世界地球日等紀念日,舉辦競賽、論壇、講座、沙龍、展覽等多種形式活動,普及傳播環境健康知識,展示優秀案例和良好實踐。圍繞公眾關切的熱點和焦點問題,積極開展科學家與公眾對話,引導公眾科學理性認識環境健康風險,提升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
(三)持續探索環境健康管理對策
7.推動環境健康風險防控。從重點區域、重點流域、重點行業和重點污染物入手,強化源頭預防,以對具有高環境健康風險的污染因素主動管理為出發點,鼓勵開展將健康風險防控融入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的探索,在生態環境標準、環境風險分區分級、環境影響評價、生態環境監測、監管執法等領域開展研究,為建立環境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提供依據。在生態環境管理各項政策制定過程中,充分考慮保障公眾健康的需求,總結提煉經過實踐檢驗且行之有效的創新經驗,及時推廣應用。
8.深入推進拓展試點工作。生態環境部制定國家環境健康管理試點工作指南,指導各試點地區因地制宜制定試點工作方案。推動更多有條件的地區參與試點工作,支持特色鮮明、轉型需求迫切、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打造環境健康管理城市,進一步深化上海市、成都市、連云港市、麗水市云和縣、日照市五蓮縣和十堰市武當山特區試點工作。鼓勵淮河流域、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成渝地區等地,以化工園區為重點探索開展環境健康風險管理工作。
9.參與兒童友好城市建設。重視環境對兒童的影響并強化兒童參與生態環境保護。鼓勵人口超過 100 萬、經濟基礎實、建設條件成熟的城市,積極參與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探索城市兒童活動空間環境健康風險識別與評估,研究構建城市兒童環境健康友好度評價指標體系。依托各類科普陣地,對兒童進行人與自然、環境健康的相關理念及基本知識的系統性普及,促進兒童自覺養成綠色健康的良好生活習慣。
(四)增強環境健康技術支撐能力
10.健全完善標準規范。依據《生態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技術指南總綱》,針對數據質量評價、不確定性分析等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的通用技術和方法,制定基礎方法類標準規范;針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化學物質、污染地塊等防控健康風險的特定生態環境管理需要,制定管理應用類標準規范;研發一套環境健康風險評估軟件工具。開展以健康風險防控為約束條件的環境基準研究,為篩選重點管理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制修訂相關標準提供依據。探索構建新污染物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技術標準體系,針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等新污染物,研究調查監測、危害評估、暴露評估、風險表征等技術方法。
11.推動科技創新發展。鼓勵面向環境健康基礎理論需求和關鍵科學問題部署基礎研究任務,促進部門間協作,以及環境科學、環境醫學、化學、生物信息等學科的深度融合。聚焦新污染物、噪聲、大氣細顆粒物與臭氧協同防控,深化對人體健康影響的機理機制研究。引導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遴選一批環境健康領域的創新實用成果,開展技術應用集成化、市場化研究,面向提升污染物溯源和暴露評估的精準化、精細化、智能化需求,突破一批檢測、溯源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生態環境保護的健康效益評估方法,為環境決策提供依據。
12.加強數據資源管理。依托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臺和生態環境信息資源中心,加強環境健康大數據綜合利用,系統整合相關調查、監測數據庫,健全收集、錄入、傳輸、儲存、交流、查詢、反饋、分析、利用和展示功能。加強環境健康信息標準化管理,編制數據資源目錄,推進元數據注冊服務,研究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機制。
(五)打造環境健康專業人才隊伍
13.加強科技人才培養。充分認識高層次人才在環境健康工作中的引領作用,以精準化暴露溯源、測量和風險評估為重點,集聚選拔科技領軍人才。推動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科研團隊。重視基層科技人才培養,定期舉辦業務培訓,形成持續的培訓制度。
14.強化科普人才培養。提高環境健康宣教、科普的能力和水平,組建環境健康科學傳播專家團隊,開展宣教人員業務知識培訓。以多元化投資和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加大對環境健康科普創作重要選題的資助,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普創作人才,開發一批科普產品和培訓課程。
15.組建專業高端智庫。成立國家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在國家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體系建設中,完善環境健康研究方向布局,支持建設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鼓勵生態環境系統科研單位與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社會組織等建立合作關系,圍繞學科領域、行業發展和區域創新聯合開展重大科學問題研究,研發新方法、新技術、新裝備,促進協同創新。